立即注册 登录
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返回首页

小羊羔的个人空间 http://www.bjzibizheng.com/?37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台湾杨宗仁教授来京讲演 听课笔记

热度 4已有 1218 次阅读2012-5-6 08:39 | 教授, 台湾

一、 自闭症让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

二、 人数:七年来,自闭症的学前生增加20.5倍。每年都以15-20%的数字在大量增加,和国家穷富没有关系。教师、工程师和医师以及与理工科相关的职业家长,孩子的出现率高些。

三、 广泛发展障碍,语言、沟通、运动等各方面都有障碍,需要广发性介入。

四、 介入策略:目前医疗没有什么手段治疗。只有教育手段和方式,三个取向:行为如aba、发展和最佳实务取向(就是白黑猫原理)。

五、 诊断标准:社会互动、沟通困难和弹性不够(兴趣的广泛性不同);前三年发展的不同;眼睛注视的不同(看影片-非口语沟通比口语沟通还要重要、明白手势、眼神等的意思而不仅仅是语言指令,分享式注意力是先天的能力,而不是后天培养的,社会性能力3.5岁的自闭孩子比6个月的差很多-10个月孩子的社会性合作能力-求抱和叫名反应)。

六、 发展缓慢的阶段对比(前3年)

第1年  无互动游戏兴趣  叫名无反应

第2年 异常眼神接触 无假装游戏 动作模仿有限 社会性微笑有限

第3年 不回应别人手势沟通  刻板行为(玩手、手指) 重复兴趣 异常的感官行为  不适当的使用物品  年龄越大,刻板行为越多。

七、 科学人杂志:解析自闭症:感同身受的理论:psychological(BARON-COHEN)分析自闭症与普通人的特性,发现自闭症人群系统化思考的能力非常强,没有一点落在感情、感性的地带。眼神测试(test eye),看出对人的表情做出判断,这个很重要,生气、哀伤、大笑比较好判断,嘲笑、惊吓、自大、妒忌的表情很难判断。通过动态的影片可以训练孩子的判断,但是无法融入生活中去。

关于镜像神经元《MIRROR NRURONS》,就是看别人干什么和自己干同样的动作,神经活动是一样的。这个反射活动就是所谓感同身受,可以因为别人的哀伤而觉得哀伤、别人快乐而觉得快乐。所以认为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是受损的,因此需要通过活动来弥补。

眼球追踪,注视的焦点不同,受到惊吓时普通人看眼睛、自闭症人看嘴部或其他部位。接受别人提示时看东西普通人先看指示者的眼睛再看东西,自闭人直接看东西,焦点不聚集在别人的眼神里,而是别的什么东西。

八、 社会性:不是投入普通人群中就可以发展的。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同。高功能的孩子长大以后仍然因为社会性问题造成很多麻烦,比低功能的孩子还要麻烦,没有工作、无法融入社会。

九、 初次训练:要强调非口语的沟通。不是层次的高低,而是要增加他们对人的兴趣,这时一切所有介入的基础,没有对人的兴趣就很难从别人身上学习。对游戏有兴趣,要求在游戏的时候要笑出声来,对人要有情绪上的投入,要对人产生兴趣。其次,要求他们应该掌握互动的方法。主动性出来以后要交给他们互动的游戏。有的孩子有能力游戏,但是只局限于几种东西。没有广泛性的兴趣。因此要扩充他游戏的兴趣和种类而不是层次的高低,不能强调功能的高低,而是要打好基础,增加各种游戏的能力,什么游戏本身并不重要。我个人强调社会性游戏。

十、 模仿的问题:先模仿别人拿东西的大动作,再模仿别人身体的大动作(可以尝试看不到的手部动作),再模仿别人的脸部表情(这个最困难)。可以以脸部表情来训练,他们辨认别人的表情较容易,但是自己做出表情比较困难。经过训练之后看镜像神经是否有所改变。

十一、 认为应该从身、心、灵性三个方面进行介入,身体要好、灵性主要是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如让他们帮助别人、打扫卫生、协助别的人等等,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有用。我们讲得主要是心这一方面的。

十二、 问题解答:并不是智力和语言越好,就业等越好,其实并不是,社会性、情绪稳定、规范的遵守是决定与他们将来的主要原因和基础。自闭症成人的就业情况非常不乐观,经过调查,还是小时应交给他们社会性问题。

十三、 

感同身受和系统化理论:

困难主要在:社交、沟通、难以想象他人的心智。

系统化:兴趣窄化、能力零碎、行为重复。他们的兴趣集中在某些系统化的部分。

感同身受元素(theory of mind, mind reading):1、心智状态:动作是否有意图(brentano 1970),被自身需求所驱动的叫做agents如接电话,妈妈在吗  答曰:在,然后叫妈妈。Nonagents,除非提醒不干,上述答曰:在,就完了、

2、感同身受:即empathy(同理心),应该理解他人行为并做出情感上应该有什么连接,并预测他人有什么反应。

普通儿童:

3岁:认为:看到才知道;这个没有什么不同;

4岁:认为人们拥有错误信念。心智语言(theory of mind),小测验:猜测饭在那里?孩子会根据错误的想法去行动(第一次猜测饭在小婉,因为看到在小婉,后来换了);第二次,搞不清楚状况,不知道人家说得是别人,而不是他,这个很难。(要反问的方式:刚才说得是谁?)第三次,猜测别人会去哪里找?这个很难,因为无法猜测别人的想法。测试后4岁的孩子开始发展这个能力。但是这个我们已经很高层了,不可能从这里开始训练,要打基础。还有一个就是欺骗的能力,只有在知道别人不知道情况的前提下才会骗人。我们的孩子不知道别人知道什么,更不知道这个行为别人是不认可的,所以会惭愧。这个更高级了。

骗人游戏:一个纸杯子切成两半,其中一个有东西,如果他猜对了,就不对了,妈妈吃,猜错了(就是骗人了),可以给他吃,事先说好要骗人)。

×家长团体。是一个非常好的团体。

1.5岁开始介入的一个阿斯伯格孩子可以玩骗人游戏。

5-6岁可以了解别人想法

7岁可以学会礼貌。

十四、

广泛性介入方案的特色

上述的三个取向中以实务取向为主。

重点:

人际关系

基本大部分活动都以游戏方式介入。游戏对各个领域都有帮助,进入一个真实自然的情景。要求:目标明确、时间每日至少3小时、人员越多越好,地点和策略要多样化,他们应该泛化到很多方面,至少要三个老师去教。他们是举三反一的情形。在家行,在学校幼儿园不行。地点:不要只在教室教,要带去各个场合,有个孩子很好,家长做到了三件事:孩子看什么、家长也看什么;家长去哪里、孩子也带去哪里,多做解说,增加常识和经验;多和小孩玩游戏;策略:视觉提示、结构化、同侪介入等。包括aba增强等都可以用,我们学派没有,叫做实务学派,什么有用就用什么。经过调查发现游戏是最好的介入平台。孩子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游戏……警察捉小偷。游戏团体、剧本、家长可以参加但是不要说话、不随便协助。

×多吃有机蔬菜,补充酵素。

十五、游戏教育取向最佳实务内容概述(见资料)

文化学习:语言学习困难的孩子,在沟通上也很困难。在你告诉他东西是什么时,他才能接受这个企图。所以要增进他的理解,不是表面的教导,而是深层的理解,行为学派一般不能做到这点。语言的使用、方式方法、变通等等都不是行为学能够指导出来的。弹性就是在增进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的。

×因此,一旦学会,必须就要有变化。学会一个东西之后,应该马上变化,所谓刻板行为都是家长、老师养成的。首先要有结构,固定――然后再有变化。所以结构化教学带来这样的问题。孩子清楚流程之后就要马上变化。撤除图卡,顺序变化,否则年纪越大越固执。

大量互动和沟通机会。不能因为没有回馈和笑容而不和他玩,这叫做二度障碍(secondary block)。社会性行为太少是造成自我刺激和刻版行为的原因。

密集介入时间,就是在各个地点的介入时间应该在2-3年时间,每天3小时左右。“不怕短、就怕断”每天就是有10分20分钟都好。但不要停止。

2007223日下午

一 、介入策略
1、使用视觉提示:

背景:到什么地方玩以后问孩子去那里了?都不会回应;

对策:当日活动都录制下来,用摄像或照相拍下来回来放给孩子看,不断讲解,孩子的印象加深,其后一段时间,孩子即使没有相片,也可以复述当天去那里了,可以用图片、相片、也可以用文字。注意孩子应该是主角。多数孩子是视觉取向的,因此可以这样办;

背景:剪刀石头布猜拳游戏,孩子没兴趣玩,把这个游戏的过程拍下来给孩子看,孩子很满意,很高兴。会主动玩。孩子出拳有时很固定,要引入变化。

背景:刷牙,孩子不愿意刷牙,要找到喜欢的牙膏,别人刷牙,动作夸张一些,拍下来看,孩子就可以跟着刷。

这个工作不能省,只靠语言提示是效果不好的。

2、可预测、高度结构化的环境:

活动的结构化:空间的结构、时间的结构。活动规则的结构,什么时候作事的结构。

3、例行活动:

尽量创造例行活动,每天时间到来,要干什么

非口语训练:(吃饭)以表情、动作指示孩子应该如何办,如何完成一件活动。

这就是在例行性活动过程中,进行介入。

或者中断例行性活动,诱发孩子的主动性表示。

日常生活中要建立例行性活动。读书、散步、刷牙、洗脸等。

4、类化和学习迁移的安排、应用。

不同的人、地点、时间都可以接受

5、活动的平衡

大小团体和注意力强度不同。团体讨论课几乎都无法参加。动静态活动要穿插进行。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孩子,应该多搞一些活动。时间持续短

6、兴趣和动机

任何孩子都有兴趣,应该找到转换的时机并尽快予以转换。

感官刺激的切入点:前庭、本体感、触觉、嗅觉、味觉等。一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切入很困难,要把感官活动切入到社会性活动。孩子不愿意玩的活动要马上转换。但是可以从感官活动切入。如喜欢什么触觉感的孩子应该从此出发。

7、运用同侪。

8、进行游戏。

参考书:3本。共1-6级。

介入目标:

二 、游戏

第一部分:主动性的诱发(○阶段):游戏说明

1、大龙球:滚-滚-滚―――停  等待一段时间待孩子接受节奏后,等待5-10秒看孩子的反应,非口语等待回应。如果能力不错,不要提示,尽量等待孩子主动反应。孩子会有主要的反应。

原则:建立一个结构性的活动,如大龙球,孩子熟悉节奏后,停下来等待,注意节奏要控制,每次的节奏不一样。等待时间要长,要有耐心,直到孩子回应(不但回应,更重要的是看你)。名言“慢就是快”。要善于等待,孩子的进展会快。

2、按琴:按――音乐―――家长:停   等孩子说:按  再按,逐渐撤退语言提示;

原则:走走停――先从口头提示开始――让孩子重复―――最后孩子自己会说走――开始一般都重复(走走停)。

3、喜欢翻书的孩子:如何介入?翻翻-停-翻翻-停   突然看到书上的拼音,喜欢,立即改游戏为  bpm-停――dtn――停 等,注意要控制局势,将例行性活动中断。这个对口语的诱发很有好处。

4、摆荡飞翔活动,要孩子说:开始――开始飞。眼神注视――飞飞-停――飞飞-停。

5、走走-停,节奏都形成后突然停,等待孩子说走或看你或表示要走  再走,

×零阶段设计活动:

按摩、摇、盖章、亲亲、套圈、划船、浇水等。都是××-停,待熟悉之后再突然改变节奏。――等待孩子回应之后再继续。

刷刷停――刷刷停――几次之后停下来―――回应(眼神、口语都行)――刷刷停。

撕纸、擦肥皂、注意一定要作用在孩子身上,让他的各种感觉都出来。

没有什么难得,只要抓到孩子的兴趣。

主要是得到孩子的投入和发现他们那份期待的神情。。。

第一部分的原则:活动一定简单、结构非常清楚。等待很重要,要给他更长的时间去理解、一定找到他喜欢的活动去切入。不能期待一个活动他能够作长时间的。慢慢找到他对哪个感官的活动特别有兴趣,这样成功率提高了。活动可以进行下去。

第二部分:第一级(新手:0-6个月)

这部分非常重要,一共6个阶段,两种做法

从《人际关系发展问卷》开始,确定孩子的级数。

水平开展:根据活动级数表,可以选择一些活动来作。从低往高

重点选择:根据活动列表,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活动来作。

×社会参照

是在不知道怎么作的前提下,参考别人怎么做。

一般孩子在9-14个月发展出参照能力。三种东西:1、参照物 2、参照者;“视觉悬崖”的测试,透明玻璃下边的悬崖,他可以回头,却看看妈妈。。3、情景。

参照功能:不确定的时候以他人的反应为参照点;

例如:我的目光有奖品:两只手,一只有好东西,让孩子猜猜在哪里?同时面部给以提示。这个游戏叫做:我的目光有奖品。如果孩子不理解,撤掉一只手,用指头指――如果孩子觉得简单,增加难度,使用三个杯子,甚至四个。。。

孩子很喜欢玩这个游戏。

如果活动设计有趣,孩子会看你的。

如何介入社会参照?

不确定时,以别人的情绪反应决定动机和下一步的决策。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游戏实例

抢木偶游戏:妈妈看哪个就抢哪个,看谁先抢到?―――谁抢到可以拿回去?――层次低的话,要用手指或去掉一个木偶。

层次再高的要孩子看――一起抢。

游戏要做到孩子喜欢、主动要玩游戏,要笑声连连。。

买菜:选择的东西,先看妈妈,点头和摇头表示要还是不要。

晚上讲故事书,孩子翻书,妈妈读,点头可以翻,摇头就不能翻;到超市买东西,先看妈妈,也是点头才买。。明白点摇头是社会性很重要的一点;

同时躺倒游戏:老师走――跟着走――停――跟着停―――一起飞到豆袋里。未完游戏时孩子会笑说明理解这个游戏了。玩这个游戏时一个人陪跑并作为参照者,不要另一人参与。

视觉提示,自制影片。使用power point制作故事、影片等。举例:我的眼睛。事情发生之前要做出预告,这样效果就好的多。叫做“自我示范”,自己示范给自己看。

非视觉造塔:三块积木,根据你的表情选择东西搭积木。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孩子明白看人是有意义的。游戏一开始要非口语,即使孩子口语好。简单的动作能够完成后,进行角色互换。

重要是会传递信息,会看别人,会根据别人要求来动作。

走椅子游戏

点心时间给大家分东西,一边分一边看被分者。直到对方说够了为止。

躲避球游戏,以闪电符号作为躲避球攻击信号。

猜猜在哪只手?――作为类化训练――。

套圈圈游戏――固定的颜色顺序――眼神要和孩子同样高度-社会参照可以改变固执行为―――根据老师的表情(点头)放东西-表情和动作要夸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笑了(理解了游戏的内容)

瘙痒――看哪只手――哪只手就前进瘙痒

类似游戏很多,就是让孩子看你,而不是简单让孩子看。从简单做起,逐步加深,养成看人眼神表情的习惯。社会参照比较容易训练。

2007224

一、 社交技巧的区别:

工具性的社交技巧:遵守规则,举止适当;简单的礼貌;但是交不到朋友,所谓点头之交;

人际关系技巧:交朋友、谈恋爱等。

二、 分享式注意力大多数都在13阶段之后。目前孩子的基础还达不到;所以现在先将第一阶段:活动的参与:

1、 人际关系介入原则(一)

着重与能力:简单活动开始,使其主动有能力参加;自信能够胜任;

应该与社会性相当的同侪一起;而不是年龄相当;

集中在非语言沟通方面;最好不要讲话。

保持简单:一次只要定一个目标就可以了。学生应专注地停留在学习新的能力方面

随时随地进行练习。但不要练到厌烦。

影片-吃火锅:孩子体会到妈妈在和他玩,并且出现预期性的微笑(即预期到妈妈会和他玩),妈妈会通过夸张的表情让孩子体会到对方各种情绪的变化。

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作训练,从起床到睡觉列个表,在吃饭、穿鞋、洗澡的时候都可以做什么事情。融入什么目标。

2、 原则(二)

平衡、乐趣和责任。尝试一切生动有趣。但不要分心。在游戏的时候要夸张、搞笑、改变自己的一切平时的表现。越夸张越好。水准要降低到孩子的水平,这样孩子才有笑声,才对身体、精神都有好处。做大便――做毛毛虫――把鞋子带到头上-总之越有趣越好。还注意不要让孩子主导游戏,先调控、后创造,孩子能够把行为调整到可快可慢、可大可小的时候,再加入创造性。

教导的技巧应有意义。主要是相互注意力的教导;

程度适当、不能高也不能低

欢愉合作,即乐趣来自游戏而不是玩具,这点最重要了。

第一阶段影片:游戏设计

我要弹珠:简单,选择几种东西,说我要什么,孩子倒东西。

我要弹珠-2:一个角色要、一个角色给,同侪示范-孩子做;

这个游戏语句要简单,不要复杂,超过他的程度就会说不清楚。自发性语言的长度和仿说的语言长度是不一样的。自发性语言的句子字数加起来除以句子数就是语言长度。

先训练一种东西,注意要等到孩子回应-等是很重要的。

加入东西之后,从几种东西里选择一种。然后互换角色。注意说话的方式,不要急,不要纠正等待孩子自行纠正。互换角色比较难。容易形成新的刻板行为。

解决方式:1、让同侪或别人先做示范,2、或者有人坐在孩子后边示范,而不是训练者讲。3、做字卡,上边写上要说的话“我要回纹针”其中各个词颜色不同。给他看。或者把训练影片正确的给他看。自我示范。

所以,拍影片是很有用的。

出乎意料的称号:就是把东西故意命名为其他名称。孩子很可能不理解情景。也不会问:你为什么管这个叫哪个呢?没法体会游戏。解决方式:使用比较中性的玩具,象球等没有造型的东西。主要是让他体会这是不一样的游戏。保管箱要自己保管,不要孩子随便拿。

拿样子类似的东西作为开始,容易接受。一个积木柱子――变成蜡烛-可以吹――又变成笔――可以写字――所以很多东西的材料细节会影响到孩子的表现。孩子认知转过来了,才行。如果认知能力低的、语言不好的孩子,容易造成认知混淆,所以改成动作和孩子玩。主要通过和孩子预期不一样的动作使孩子笑,觉得有趣,这样才能培养出低层次的幽默感。

助手游戏:要四个黄色的积木-要做地板-一边拼,一边要自言自语-这叫做“放声思考“,把思路讲出来,这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think aloud)。――要8个蓝色的长方体-盖墙壁,让孩子在做事、做家事的时候当助手会很高兴的。也很有效,再麻烦也要让孩子在旁边学习。助手游戏之后,要在他后边用口语引导他。越往后越难。

丢接球:简单、容易实施。

快速行动:就是说一个东西很危险,接到后要马上丢出去给别人。孩子不理解可以先做示范。调控能力不好的孩子很难做到。力量的控制会影响社会互动。调控力量的方法:要具体化,需要量化的东西,比如把丢东西的力量以划线的方式让他自己体会;或者声音大小也要通过仪器让他知道等等方法。

双教练法的变种、听觉和社会参照,两个人从左右过去,孩子的眼睛把人定住。双教练法。(木头人游戏),有些孩子还做不到,就先用手拿乐器左右耳朵交替制造声音。孩子看哪个哪个就停止。双教练法的尝试非常重要,左右注视的情形。

投球入框游戏:孩子拿球、问:准备好没有?妈妈点头,孩子投球入框,摇头,孩子接着问:准备好吗?直到妈妈点头为止,再投球入框。

三、 调控能力,影片中的孩子表现好,坐的住。因此,应该循序渐进,即使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都要作3-6个月。特别是阶段二:社会参照之后,孩子才能达到某种程度。所以调控活动也很重要。可供参考。

跑步机:以跑步机作为输送带,一方把东西送给另一方。简单、重复的活动。比较静态。活动难度低;所以游戏难度对于初学者是不一样的;

共同喝水的画面。一起喝、一起放下杯子。日常生活中很多活动都可以这样训练。能力上升后可以将速度变化,这样会很有趣。但不能超过孩子的能力。

攻击和防守。

配合游戏:老师怎么作,孩子怎么做。搭积木盖房子。

传声筒游戏(调控大小声);传话,从第一个传到最后一个。

四、 协调活动,角色扮演的能力

走走停的活动,先从大人开始,再逐步转到同侪;

撞车游戏:同时往前推车,(书上活动47),地面有标记,要求双方的两个车在中间会车。1、要同时推出去,双方一起喊123,2、推出后的调控力量一致,距离一致最好。配合度差的孩子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增加配合度和主动性。还可以增加观察能力。

滚球游戏:请同侪作示范,面对面推车,同时数数,同时推,车在中间撞上。距离逐渐拉长。车困难可以改成球。同步训练是很重要的。推球也可以,注意以100%成功为原则。推球可以要求会球或撞球都可以。

绳子击鼓活动:绳子一头缠腰,另一头互相拉。注意用同侪示范,调动他的动机比大人直接训练效果要好。示范效果不好就要考虑肢体协助了。击鼓活动:跟着老师的节奏击鼓,开始――快慢或拍几下――先易后难-大声、小声等不断变化。

扮演游戏:两套同样玩具,自己边玩边说,让孩子观察并作同样动作。例如拿两个杯子、两把牙刷、两条毛巾、――用梳子给布娃娃梳头――喂娃娃吃东西-喝水――刷牙-睡觉盖被子。

关于游戏的方式和层次1:

四个层次……认知性游戏-1、不玩――2、操弄-3、功能性、打球、推车等-4、假装性游戏(如把鞋子当作电话来打)

游戏的方式还有体能性和社会性、语言沟通性游戏,都可以玩。社会性的功能多,如过家家、捉小偷等。扩充的游戏方式会提高他们的兴趣及各方面的能力。

分享性游戏是很高级的,级别在后边。至少社会参照和专注力达到一定层次,能够玩功能性和假装性游戏之后再玩分享性游戏。

参考书

杨贵分 2005 自闭症学生之教育  台北心理出版社

杨宗仁 自闭症家长实战手册  心理出版社

杨宗仁 民国93 阿斯伯格症学生实用策略:教师指南 台北心理出版社

杨宗仁 张雯亭 杨丽娟阿斯伯格症学生-教育人员与家长指南 台北

何善欣 2005 阿斯伯格-写给家长及专业人士  久周出版社

民89 高功能自闭症学生 教育模式 台北国立师范学院特教中心

见网站:www.taiwanplay.com.tw

人幼工作室 taiwanplay workshop complany

五、游戏团体的做法:

见资料:实用power point制作剧本。

剧本:去同学家玩

角色:八八八八

1、 家中:

小客人:我去同学家玩?

爸爸妈妈:好的,我们去。

弟弟妹妹:×××××

2、 同学家

3、 回家

自由游戏;

×游戏里一定会有冲突,原形毕露。

剧本要切合小孩子生活经验,小孩能够理解的事务作为主题。

不要求孩子完全按照剧本演出。剧情和对白要分开。

角色扮演前要把剧情给孩子讲清楚,然后分派角色,孩子的角色最好经常互换,不要单一。

关于游戏的方式和层次2:

游戏的:社会层次-一个人玩――看别人玩――平行游戏(模仿别人一起玩)――共同焦点――共同目标(共同完成一件事)。

警察抓小偷游戏:拿剧本,扮演警察和小偷(同侪)玩,按照剧本念对白。扮演要用卡片和服装区分角色(轮换),互相问名字,,年龄等。记不住词要在旁边旁白,提示。

规则性游戏:萝卜蹲:诱导式引起兴趣,要素:道具,对诱发他们的兴趣很重要。环境的不知;同伴;老师和家长的引导。这个游戏较难,开始要用爸爸、妈妈、等家里人,熟悉的,可能的再加入其他人,另外再有个协助他的人。

主题游戏部分:美容美发游戏:先介绍各种玩具和用法,要开一个美发店,分派角色。

自发性模仿别人的能力,骑车,别的小孩拦住说:红灯了。车停下来,绿灯了,车再走。自发模仿是很重要的,主要让孩子看别人如何玩耍,虽然当时可能不理解,但是逐步会了解并开始模仿的。学会玩更多的玩具,会对他的社交有好处。

规则性游戏:小游戏,时间短。口香糖游戏:老师示范:口香糖――孩子:粘哪里?――老师:头上!――膝盖(大家跟着模仿)。然后一个一个叫孩子自发上来表演。作为发令的。不熟悉的孩子需要协助。好处:很快能够完成一个回合。可以重复多次,易于学会游戏规则,同侪的示范也很重要,不知规则的孩子也可以通过模仿学会规则。比较难的是老师说游戏:老师说:摸头,请同侪当老师说。一个一个来。有个“老师”的牌子,谁戴上谁是老师。发现同侪当老师时谁都不听。(真正的老师说是:老师说:×××,才遵守,没有“老师说”就不遵守)。

语言的流畅性、思考的流畅性(thinking influence),是很难的。一分钟之内说出你知道的所有什么东西名称,一般都是无法说出来的。所以规则性游戏就是要求掌握规则,只要容易掌握的规则,游戏就比较容易玩。所以规则游戏孩子理解不了的,要先一对一练习,还是不行,就把流程写成简报告诉他。还是不行就放弃了,因为对它太难了。

游戏:大风吹,――孩子1:大风吹。。――老师:吹什么?――吹穿白衣服的――白衣服的上台:大风吹。。――老师:吹什么?-――×××由于比较难,改进一下,首先减少人数,增加视觉提示――其实就是抢凳子,谁也不想做前面才对。但是孩子好像不理解。自闭症孩子对这种思考的流畅性问题是很大的,无法改变。

游戏:动作的流畅性:请你跟我这样做。老师: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手)――孩子:我会跟你这样做(拍手)――更换孩子为老师的角色。动作模仿的层次:一方面是几步指令,另一方面是看不到的动作的模仿;还有面部动作的模仿口腔动作的模仿是最难的。拿东西模仿比较简单。大动作模仿比较难。

游戏:老鹰捉小鸡:分配适当角色给能力适当的小孩子。那么,最难的是哪个角色?是母鸡,因为要监控前后双方面。

猜猜看:猜积木:先从2-3块开始,增加积木的数量,一方拿出一块积木藏起来,另一方猜,从形状、颜色逐渐缩小范围,猜测对方的物品。

总结:我的游戏没有任何的强化物,游戏本身就是强化。所以我不主张使用强化物强化,惟一的问题就是游戏结束后还要玩。强化其实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到了食物上去,而不是游戏本身的乐趣。另外,用食物增强孩子,可以简化引导过程,自己偷懒了,但是减少了自身对游戏和孩子的思考,如何改良游戏,简化游戏,适合孩子的兴趣和程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这次主要介绍的社会性的游戏,其中团体游戏要求孩子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从简单开始,一对一开始。所以其他的游戏可以再找机会介绍。

现在是回答问题时间:

1、 走走停的问题:以前使用爸爸按住孩子的方法来停,不行,后来用牵手和表情示意的方式,孩子可以自主停下了。

2、 猜猜猜:以前用巧克力猜,孩子猜不出。而是上来掰手。后来用表情。而且不要用巧克力等东西。用中性的东西。

3、 进行分享游戏时,不要采用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以免强抢。

4、 最好使用摄像方式;

5、 你我他代词的转换,是比较难的,按顺序是我――你――他的转换,在口语成句后才能训练,开始使用:妈妈――爸爸――宝宝的名称,逐渐转换过来。或者用游戏:把你我他用不同颜色写出来,你(红色)―――喝(黑色)――苹果汁(绿色),训练用三人以上,轮流问,或者在桌子上立个牌子,说话的人把“我”写在前面,牌子互相更换。用具体方式教。

6、 问台湾的家长互助团的问题:在台湾通常进行二天的研习,现场登记为家长团体,二周或一个月聚会一次,讲解做法、基础和影片观赏。第一次要把活动要做的事情及孩子的能力进行一个评估,然后每天拍摄5-10分钟的影片。上边描述好目标、活动的内容等。发现很多都是按照超前来作。没有简单化。适合程度不一样。还可以研究书,但是书中的所有活动并不是适合国内的。需要我们进行修正的。家长成长团体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可以分享、二是互相督促;三是通过看别人的影片能够得到感悟。

7、 转换新环境孩子有的很难适应。所以会出现行为问题。要通过讲解甚至书本给他讲新环境的情形。适应新的环境。台湾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个“小学准备班”完全模仿小学的情形。

8、 孩子3.5岁,上幼儿园,想要家长陪读。建议先做小团体的训练,适应后再进入幼儿园,否则有太多的挫折感。应该在基本能力训练起来之后再去幼儿园更好。读幼儿园要看时机,是不是他的能力能够达到上园标准;另外,最困难的是哪个部分?普遍都是在团体活动方面,这一点是最难的,所以不一定要他们参与这个讨论,而要撤出来。另外,陪读的人尽量和孩子保持距离,如果不留距离,上幼儿园的意义就不大了。现时尽量减少和孩子直接接触的时间,要引导其他小朋友协助和他玩。

9、 孩子的阶段到哪里可以进入小学:答案是要求他第1-4级的部分做完,就可以融入集体了。读小学基本能力:生活自理(衣食厕所);至少安坐30分钟;听明白基本指令(起立坐下排队拿出课本等);没有严重的干扰行为。(出声、攻击行为)。


路过

鸡蛋
3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admin 2012-5-21 14:29
不错 谢谢分享。
回复 一定,要幸福 2012-8-4 23:56
很详细!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8-18 08:32
谢谢分享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 06: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