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5|回复: 0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 12: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研究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有关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和语言干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自闭症儿童研究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儿童自闭症,又被称为儿童孤独症,它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自闭症普遍发生在3岁以前。大约70%的自闭症个体存在智力落后。因此,它们可以同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和智力落后。”  
  儿童语用发展,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习得运用适当的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达到自己的交流目的。它是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儿童语言交往行为作为儿童语用研究最基本的层面,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儿童语用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3岁前儿童与成人的交往行为,3岁以后儿童的语用发展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阶段。   
  对于语言能力和自闭症患者习得心智理论之间的关系,Perner及其同事作了解释。他们发现在他们研究的范围内,17%的自闭儿能够完成心智理论的测试项目,他们的成功完成和语言认知方面的较高能力有关。其他研究表明,能够理解心智理论的自闭儿,也展现了更为灵活的交谈能力和更好的社会性洞察能力。
     1997 年,Pierce、Glad和Schriebman也发现,当一项测试项目被简化成逐项处理要求的时候,自闭儿能够回答关于心理状态的问题。在这项研究中,他们给孩子们看社交情景的录像,其中包含了许多能够让孩子最终理解情景的一系列暗示。每一个情景都表述了两个孩子之间的一个行为,比如送礼物,情景中包含了四种暗示:语言的(比如,“我喜欢你的玩具”)、语调的(比如,用活泼愉快的语调)、非语言的(比如,对一个人笑)以及带有物体的非语言暗示(比如,给某人一个礼物)。向孩子们问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他们对情景的理解。他们发现,自闭儿也能够回答包含一条暗示的问题。但是,当一个社交故事包含了多种能够正确诠释它的暗示之后,自闭儿的表现就相对较差了。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社会情景中包含的复杂信息,需要孩子同时去关注处理,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解析社会情景的能力。当自闭儿必须同时处理快速变化的社会暗示时,所需要的注意力和处理要求,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个大挑战。  
   Curcio(1978)是第一个报道自闭儿在非语言交流能力问题的学者。他研究的孩子都能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要求,但是没有一个人展示出共同关注能力和分享兴趣的肢体语言。类似地,Wetherby和Prutting(1984)发现,在研究范围内的孩子,能够融入到轮换的规则游戏中,也能发出对物品、动作和社会性常规行为的请求,但是他们相比来讲,较难发起共同关注的行为,来和他人分享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看法。第三个研究成果来自Mundy和他的同事(1986),更加详细地分析和发现了自闭儿在非语言社会性交互各方面的困难。他们把18个学龄前自闭儿和普通孩子进行了对比,发现自闭的孩子能够融入的轮换游戏更加短暂,也更少地和他人主动发起的社会性交互产生反应。只是,在类似于“挠痒痒”这样的常规性游戏中,会发生更多一些的眼神接触和主动响应。  
  另外,当他们能够把眼神和肢体语言结合起来,为了发出要得到一个玩具或者重新启动一个玩具的请求的时候,他们的请求能力和普通孩子还有可比性,但是表现出较少的眼神接触,也较少用手指向需要的物品。进一步讲,和上述的研究成果一脉相承的是,自闭儿呈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缺损,是利用共同关注来作出指示的行为,以及做出评述的行为。他们的眼神在他们感兴趣的一个物品和他人之间频繁地转换着。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是,他们较少通过展示或者指向一个物品,来发出分享兴趣的行为。所以,尽管当孩子能够做到协调眼神和肢体语言,也能做轮换游戏的时候,他们在随时关注他人,分享对一个事物共同兴趣的能力上,还是欠缺的。
      再次验证了自闭儿在社会性交往行为方面这之间的差别的人是Mundy(1995)。比如,当孩子即将被挠到痒痒的时候,他们会有眼神注视和肢体语言出现;但当他们被要求去挠他人的时候,这种行为就较少出现。已有研究把自闭儿主动发起共同关注的能力(比如展示、指向物品),和对他人作出响应的能力(比如,朝他人手指的方向看)区分开来。这些孩子一般都会掌握对他人作出响应的能力,但是主动发起评述的能力还是明显受损。
      所有这些研究表明,自闭儿会呈现出诸如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社会性交流行为,同时,研究也表明,自闭儿对这些行为具有的不同社会性功效,存在着理解不足的现象。对这些非语言社会性进行定性(而不是定量)的评估,可以确定这种缺损的本质。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自闭儿难以理解他人的社会性交流行为和情感行为中包含的意图、内在心理状态和含义。所以,他们在融入社会性交流互动方面就存在严重的缺损,(Frith, 1989)。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我觉得音乐治疗能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方面存在障碍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最直观地表现在他们与周围人们的语言交往上,即他们在运用常用词汇和句法上存在缺陷和落后(发音器官障碍除外)。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尽可能多的常用词汇和熟练运用常用的句法,能够与他人交流。  
  自闭症儿童都极需要语言及表达能力上的辅导,缺少沟通技能的儿童往往在学习及适应社会上遇到重重障碍。我觉得言语治疗师固然能专业地处理很多语言学习上的难度,但音乐在言语发展上却有着它非常独特而有效的贡献。  
  首先,歌唱和说话是利用同一生理结构的,简单来说,发声的动力来自呼吸的控制,声带的震动产生说话和歌唱的声音,而腔区的共鸣是控制发声的质素,因此学习歌唱技巧便是同时促进语言发声的技巧。  
  其次,音乐是多重感官的刺激和反应。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听力的发展是基础的训练,丰富的音乐活动提供了很多听觉训练的机会,而具有良好的听觉分辨能力:能分辨高与低的乐声、强与弱的拍子、快与慢的节奏、协调与不协调的和弦、美与丑的音色等等能力,都直接和说话的能力有关,因为言语的发展不单是听到与听不到的问题,还涉及耳朵辨别和处理声音的能力,而音乐训练就正好是这项能力的驯良,再者,音乐元素往往不止与听觉的接受,就如一个敲击乐手在敲打定音鼓时,视觉是需要专注乐谱;鼓皮的震荡直接传到双手,而震荡也透过空气及地板间接地刺激皮肤触觉,这样多重感官的接受,往往加强对节奏的感应,而当儿童掌握音乐上的节奏时,自然在说话时也能较佳地控制节奏。  
  再次,音乐容易带来成功感。音乐很多时间都可以提供安全的训练环境,而人一般在安全的环境中,较容易自然表达自我。例如在乐声的伴奏下,纵使是单一的发声联系也可以成为悦耳的音乐声,也较容易使儿童产生成功感,相对于只用口头指示来促使发声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沉闷,缺乏了音乐带来的乐趣。而且,音乐就是好玩的活动。例如孩子们很自然地喜欢音乐中歌咏或律动;青年人可能被强劲的节拍吸引;而成年人或许爱欣赏古典音乐中的美感。一般人都容易被音乐吸引,如果儿童爱上发声,凉席时便更加起劲,言语改善的进度也会较快。  
  学习言语的过程中,不免需要不断重复学习。因此,倘若加上旋律来练习唱出某个对象的名称,可使联系变得有趣。音乐内经常重复的特性是一些特定架构,使重复变成有趣的联系。[①]  
  无论是音乐律动、游戏或合奏,都很自然要求参与者的合作、自律和遵守游戏规则,群体的参与便会使音乐活动具更大的动力。这正好是训练表达能力的好环境,因为在参与群体音乐活动当中,自然地提高了自我表达的动机,也提供了很多自我表达的机会。[②]  
  当然,自闭症儿童语言的训练有很多种方法,这里我只讲到了音乐教育,我相信,只要我花点心思和时间在他们的身上,就一定会使他们也得到健康的发展的。  
  总之,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工具,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接受知识的工具。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自闭症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比较困难,也没有与人沟通的欲望。帮助他们发展语言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儿童言语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教育与训练中也应遵循这些规律,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29 0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