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返回首页

宜昌治治妈0203的个人空间 http://www.bjzibizheng.com/?42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自闭儿教养宝典2

已有 1043 次阅读2012-11-22 13:56 | 宝典

 

自闭症相关障碍」在每个阶段的最早期征候

     现在我们再来更仔细地检视“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婴儿或幼儿,可能在任一个阶段出现的征候:

第一阶段

    一个发展正常的婴儿能够将自己的情绪与动作及感觉系统连结在一起;譬如:他看到妈妈脸上开心的笑容、听到妈妈温和的声音时,就会转头去看妈妈。一个属于“自闭症相关障碍”危险群的婴儿,常常无法建立情感与感觉及动作之间的完整联结。这个障碍表现出来的征候可能会以不同的层次呈现。首先,他发现自己很难有目标地运用动作能力,去做一些如“转头去看妈妈”之类的事情。第二,他发现自己很难调节及协调一般的动作。他的动作缺乏有条理的模式,看似随意无章法。第三,他的动作无法与照顾者同步发生。

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婴儿若没有能力将自己的感觉系统与情绪及动作经验相连结,他就无法像正常婴儿一样,能够完全参与别人。他们或许能感到愉悦,且体验到强烈的亲密感,不过却没有能力呈现开心的笑容及脸部的表情,也不能展现对照顾者专注且令人愉悦的注意力。因此,这样的互动通常比较短暂,且很少由孩子主动引发。少了婴儿的笑容及开心笑声的魅力,照顾者就比较不会投入,而且较无动机与孩子接触或玩在一起。不过,如果照顾者能直觉感受到孩子隐藏起来的喜悦(不管他是否具有此处描述的障碍),那么他们就比较知道如何得到孩子的欢心以及维持亲密感。

第三阶段

    我们常在这个阶段看到的一些没有语言的开心对话(譬如:脸部表情及其他一些姿势动作的快速交流),需要婴儿能够持续将某种感觉,与因这个感觉所产生的情绪连结在一起,且接着将这个情绪与某个适当的动作反应相连结。举一个简单的游戏为例:婴儿锁定妈妈手上的奶嘴、伸手去拿、眼光注视、妈妈伸出手时还给她。要玩这个游戏,婴儿必须将自己看到的奶嘴影像与自己愉悦或有兴趣的情绪反应连结在一起,然后利用这种喜悦的感觉主动做出“伸手去拿”的动作反应。

    我们就是从这个地方看到属于自闭症危险群的儿童所显现出来的清楚征候,因为这种连续双向的情绪示意和使用表情动作的表达能力,对于无法连结感觉及动作之间关系的孩子来说,实在非常困难。属于自

闭症危险群的婴儿,可能会有瞬间的反应和互动,不过却很难主动引发或持续这些反应及互动。

第四阶段

    在这个强调社会互动和问题解决的阶段,几乎所有“自闭症相关障碍”危险群的孩子,都会出现明显征候。即使一个学步期的孩子,具有出色的接收技能(譬如:了解字汇,甚至能辨识字母或数字),也都有显着困难,无法持续一段连续的情绪及社会沟通。他们最多只能持续五到六个互动循环,而无法展现与别人一起解决问题时通常需要超过三十个以上的互动循环。缺乏这项基本能力,会干扰到在此阶段发展的所有核心技能,其中包括:辨认模式、建立自我感以及开始建构和运用象征。

第五、第六阶段及之后的发展

由于属于“自闭症相关障碍”危险群的儿童很少能精熟第四阶段,因此他们常常无法提升到可以创意地使用字汇和象征的能力。最好的情况是他们可以反复使用相同字汇,或以背诵或照本宣科的方式说话;某些孩子甚至根本不会开口说话;有些孩子会利用图片或其他视觉符号。至于接下来更高程度的想像、创造及逻辑思考等能力,除非孩子学到交换情绪及社会示意能力,并会以一种有意义的情绪方式运用想法,否则根本无法学习到!在接下来的各章以及第二、第三部,我们会详细提出一些纲要,讨论如何在每一个阶段可能的最早时间点,鼓励孩子正常学习。如同第二部提到的,如果家长和其他照顾者认为孩子属于危险群,那么在等待正式评估的期间,其实就有很多事情可做!

年龄较大的儿童及青少年

    其实学步期之后的儿童,以及青少年和成年人“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征候,都与上面的描述内容十分相似。表3.2主要描述每个阶段典型的正常特质、“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征候以及相关的症状。

    我们鼓励家长和专业人员,若是想增强年龄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的任何一种核心能力,就必须建构第二部提到的各项活动。与孩子的互动应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了解什么事会带给他乐趣,以及他回应触觉、听觉、视觉及动作刺激的方式(读者也可参考第三部,特别是第十五章)。

 

 

 

早期疗育

    如果越能了解“自闭症相关障碍”发展路径的形成方式,那么就越有可能早期侦测出危险群婴儿及幼儿;并且在严重症状及慢性模式形成之前,就可以先展开治疗方案了。以下列出一些一般性原则,以协助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早期发现,包括筛检工作,应该涵盖婴儿所有的情绪、社会、智力及相关的动作和感觉功能,这样才能确定出罹患“自闭症相关障碍”及其他发展障碍的风险。这个方法可防止专家们过早将重点放在假设的“神奇窗户”,也就是说只依据某个特殊行为或生理反应来决定诊断。研究人员更是谈不上发现“自闭症相关障碍”的神奇窗户。此外,适当的筛检工作(检视“自闭症相关障碍”中损坏的所有预期功能),也提供一个重要的机会,以辨识各种影响情绪、社会及智力正常发展的相关危险因子。

    对婴儿及年龄很小的幼儿进行协助时,早期确认及早期疗育方案具有非常特殊的角色。若能及早侦测到危险因子或问题,这时介入方案具有两个目标:减缓已辨识出来的危险因子或问题,以及促进情绪、社会及智力的整体正常功能。如果某个早期疗育方案只强调特殊行为或症状,却没有鼓励(或是削减)正常的照顾者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以促进整体的适应功能,那么这样的方案可能制造出更多的发展障碍。举个例子:面对一个反复碰触同一个玩具的九个月大婴儿,介入重点不能只强调如何抑制这个特殊的碰触行为模式,而应该加强建立与年龄相当的正常技能(譬如:交换笑容、发出声音及其他的姿势动作)。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将孩子的问题行为转换为自发性互动——譬如:玩一种交替式的游戏,先让孩子触摸一个玩具,然后把它盖起来——这样不只帮助这个婴儿克服这项问题行为,也同时促进它的正常发展。

能够越早确认出“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征候,且越早开始适当的治疗,那么就有更多的机会能够促进孩子发展出与人连结、沟通及思考的正常能力——换句话说,可以扭转自闭症的核心缺陷!

第四章  为“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订出新目标

                          ——DIR/“地板时间”模式

我们已在第二章提到,过去针对“自闭症相关障碍”的介入,主要有两个模式;其中一个是行为模式,用以修正表面的行为及症状,譬如攻击或不顺从。这个模式虽然在刚开始时对于改善征候确有一些帮助,不过近来一些研究指出,接受这个治疗模式的孩子,只有在课业能力上获得一些进步,可是对于社交或情绪方面却毫无肋益。此外,这个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孩子处理信息及回应感觉刺激的个别方式(就是感觉信息处理及动作计划能力)。

另一个模式,则是依据每一年龄层预期该出现的能力做为目标,用以改善受到限制的认知技能。一般认为,自闭症及其他发展问题的孩子,可以透过反复的方式学习,因此他们常接受强记某些固定流程的训

练,譬如:“这是方形,这是一个圆形”。虽然接受这种训练方式的孩子,可以在一种结构化的情况下复制出某个形状的图形,却无法真正了解形状的意义。相反地,一个没有发展障碍的孩子,常常能将所学的概念概括化,将方形或圆形的概念应用到其他许多不同的方形及圆形物品,最后并能精熟几何学。

我们投入的工作,早已远远超越这些早期的介入模式。我们深信每个孩子及每一个家庭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各自的特点及障碍,因此发展出一套方法以训练个别的孩子,同时特别要求家人必须比以往任何方式更密集投入。“DIR/地板时间”模式统整了有关人的心灵及大脑发展方式的最可靠及最新资讯,订出一套针对“自闭症相关障碍”及其他发展障碍儿童的新照顾标准。我们根据服务婴儿、儿童及成年人的不同工作经验,归纳整理出三个主要的观点:

·语言及认知、情绪和社会技能,都可以透过有意义的情绪交换关系学习。

现在我们了解,心灵和大脑可以在幼儿早期透过与照顾者的互动经验,非常快速地成长。如同之前所述,这些互动具有多个重要特性,包括:温暖及安全感、调节、互相关联及参与、双向的情绪示意及表情动作、问题解决、以有意义且具功能性的方式使用各种想法以及思考和推理能力。心灵和大脑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是透过多方的互动以提供基本的亲近感。若是这种互相关联的感觉被剥夺(譬如孤儿院的院童),孩子的语言及认知发展会落后,更严重的则会出现成长迟滞的问题。

情绪一路影响发展,即使是类似抽象思考的进阶能力也不例外。孩子要学习“公平”概念,必须先有接受公平及不公平对待的情绪经验;譬如:给孩子一块饼干,再给他的兄弟三块饼干,这样就能很快教会孩子“不公平”的意思;之后他能从这个经验学习到,将身边一些事物分为公平及不公平两类。语言、认知、数学及数量的概念,也都可以经由有意义的情绪及互动经验和关系学习;换句话说,情绪是躯使我们能够学习的重要力量。教导所有的孩子——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需要安排在家庭及社区的氛围内学习,因为只有在这些氛围当中,关系和情绪的互动才可能发生。

·孩子的动作及感觉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有个别差异。

过去二十年的研究已经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主要信息处理能力。不同的孩子,回应触觉、听觉及其他感觉刺激的方式,听觉信息处理能力及语言能力,视觉-空间信息处理能力,动作计划及顺序排列能力等,都各不相同。以顺序排列能力为例,某些孩子只能重复做出一个步骤的动作,比如拿着玩具敲打地板;或两个步骤的动作,比如把玩具车放进车库,再把它拿出来。另外有些孩子可以把玩具车从车库拿出来,假装带到祖母家,在那儿安排一个茶会,然后再用玩具车把多余的茶送给妈妈,而她正靠着椅子舒服地坐在一开始的那间房子里(包含好多步骤的一个复杂概念)。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在其反复行为的背后,常隐藏有严重的动作计划及顺序排列问题。

孩子调节感觉信息的不同方式,也可以在很早期时就出现。对于听觉和触觉刺激一向反应过度的孩子,听到声音可能会掩住耳朵或推开想要搔他痒的人。而有些孩子则渴望感觉信息的输入,想要获得更多的触觉刺激或听到更多的声音。也有一些孩子虽然渴望更多的感觉信息输入,却也很容易过度负荷,因而很难一直维持参与的状态。而对于触觉及听觉刺激一向反应过低的孩子,则可能陷入自我沉迷。依照这样的说法,自闭症的生物面因素不是藉由某些概括性的自闭模式就可以解释的,反而必须透过孩子在其环境当中个别反应及理解各种视觉、听觉、触觉及动作信息的方式以及计划自己动作的方式来说明。能够处理孩子潜在的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就可以影响孩子的大部分行为,并协助他适应大范围的能力,而不只是发展出一些单独的认知技能或行为。

此外,家长及专业人员能够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信息处理能力状况,就可以修正环境以配合孩子的能力状况,这样他就能够学习。某个孩子对声音一向反应过度,处在一个吵杂的教室内,情绪容易不稳定;可是把他安置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只跟一两个孩子共处,他就可能学得很好!同一时候,家长、职能治疗师及语言治疗师可以继续加强孩子个别的信息处理能力。

·每一种能力的进步情形都互相牵连。

传统上,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各项能力大都分开讨论。譬如动作发展,针对坐、站及走路等动作,有一套固定的时间表;语言发展时间表则用来预测孩子什么时候会发出第一个声音、第一个字汇以及一个完整的句子;至于认知发展,孩子必须到了某个年龄,才能够从别人的手中寻找被藏起来的东西,或以某个方式堆叠积木;关于社会及情绪发展,按照发展顺序,孩子必须先有招呼别人的表情、与同龄人一起玩,然后才能开始玩假扮游戏。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这些早期发展的不同路线其实都互相牵连。我们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分开评估语言、动作及社会-情绪技能,相反地,应该以统整的方式来检视孩子所有的能力表现,以及这些个别能力如何以整体的方式运作。

我们根据过去二十年来的研究结果,以及第三章列出的六个核心发展阶段,将语言、认知及情绪技能等“心智伙伴”组合成一个发展路线图。我们也已经确认出用以支撑每一个阶段所必要的特定动作、语言及视觉-空间信息处理技能。依照这个经过统整的发展蓝图架构,就可以顺利评估孩子的发展程度。

DIR模式

在“发展取向、注重个别差异、以关系为基础的工作模式”这个名称中,所谓“发展取向”指的是第三章谈到的六个阶段(或层次);“个别差异”指的是每个孩子处理信息的独特方式;至于“以关系为基础”则是指我们所了解的,能帮助孩子发展进步的学习关系。

DIR模式建基于上述三个观点,并以孩子能够达到的六个发展层次、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状况,以及最有助于能力发展的互动关系做为基础计划以建立适当的介入方案。因此,DIR的分析方法就能帮助家长、教师及临床工作者,为每一个“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量身订做适合的评估及介入计划。

虽然DIR模式也常常被视为就是“地板时间”模式,不过事实上,“地板时间”应该是DIR完整介入方案中的一部分。“地板时间”的重点在制造有意义的情绪互动学习经验,以鼓励孩子建立六项基本发展能力;本书第二部及第三部会更详细地讨论。至于书中第四部则提到,一个完整的DIR方案还必须包括:半结构性的问题解决活动、语言治疗、职能治疗、与同龄人一起游戏的机会等等。DIR方案协助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学习如何以温暖且亲密的态度与大人及同龄人相处,以情绪性的表情动作及口语方式与别人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且学会高层次的抽象推理及同理心思考能力。

这三个正常发展的基础,就是我们为“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设定的基础目标。精熟社会情境、取得会坐及会听的必要技能,以及学会二十六个字母,都是值得花时间努力的目标;当然,每一个家长、临床工作者及教师都会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学会这些能力。不过,这些情境式及特定技能的目标,都必须建构在情绪及认知发展的整体氛围当中。DIR模式让我们有机会为每个孩子统整出情绪、社会、智力及教育目标。

发展阶段

从过去二十五年来协助有特殊需求孩子的经验中,我们已找到所谓“功能性情绪发展能力”的各个阶段(the functional emotional developmental capacitiesFEDCs)。表3.1及表3.2列出最开始几个阶段的内容。孩子能精熟这些阶段,不只是正常情绪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认知发展中较高思考层次及自我感能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阶段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成为DIR模式的重点:藉由评估工作来判断孩子顺着这些阶段的发展情形,至于治疗方案则用以协助孩子能精熟原先困难的阶段,并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且能精熟接下来的每个阶段。

儿童的发展主要包括六个基本阶段及三个进阶阶段;后面的阶段指的是青少年及成年人的接续发展。这个模式提供机会,让我们能更充分了解情绪和智力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大部分的认知理论并没有说明如何促进最高层次的反省式思考能力,因为它们都忽略了情绪所扮演的角色。二十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才开始更仔细地检视早期情绪经验对于学习能力及人格发展的影响。之后有一些研究也遵循这样的方向,检视情绪及社会经验的某些特定部分,譬如依恋关系。我们的模式主要建基于这个早期的研究结果,在DIR架构中率先说明孩子最重要情绪经验的路线图,解释情绪究竟如何带出象征式思考以及智力。[请参考葛林斯班医师等撰写的《第一个想法》(the First Idear)一书。]

新生婴儿只经验到极为有限的概括性情绪状态,譬如镇静及沮丧。婴儿透过与照顾者的互动,开始学习分辨及推敲出这些状态;譬如母亲的安抚声使得婴儿感到愉悦。婴儿透过不断的人际互动经验,学习将情绪与身体的感觉联想在一起。孩子的每一个经验都同时具有生理的层面及情绪的特质。拥抱时的紧绷感——属于生理的性质。拥抱,也可能让婴儿觉得安全或害怕——属于情绪的部分。外表冷酷,可能会让不同的人感到开心或不自在。一辆色彩鲜艳的汽车会吸引人,但也可能会令人心神不宁。

孩子们对感觉的觉察能力各不相同。某种碰触方式或声音,或许能安抚某个孩子,不过却会过度刺激另一个孩子。这些生理上的差异(发展正常或有发展障碍的孩子都会有这种差异),会同时影响到孩子对感觉刺激的生理及情绪反应。

父母或照顾者解读并回应婴儿的情绪反应时,互动就算正式开始,同时也开始促进孩子的发展。孩子正在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协助他组成固定的模式,譬如:他学到自己的情绪表达会引起照顾者的反应。照着这个方式,他学到自己的反应能具有特定目的,并且利用这些反应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以观察越来越大(或越复杂)的模式;这就是智力的开始。就如同我们在《第一个想法》这本书中所提的,这些交流越来越复杂,最后带出象征式思考,并且进展到更高层次的智力。

功能性情绪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包含能同时精熟情绪及认知两种能力。譬如:婴儿藉由交换情绪示意以学习因果关系:“我露出笑容,你也回我一笑”。接着,再利用这样的知识理解到“拉一下绳子,铃就响起来”之类的例子。这么早期的课程也都包括情绪及认知两部分。同样地,如果想要让爱的感觉变成社会示意交流的一部分,如果婴儿想要学习解决问题且看到清楚的模式,那么他就必须参与跟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情绪的想法——譬如“我感到伤心”——总是比逻辑的因果关系——“我感到伤心,因为你不跟我玩”——先出现。

某些孩子只能部分精熟其中一个情绪发展阶段。碰到这种情况,情绪发展虽会继续进步,却极为有限。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只出现表面且较没亲密的感觉;而对于别人的同理心也只限于少数几种情绪。以下针对情绪发展的阶段先做简短介绍(第二部会更详细介绍这些阶段)。

阶段一:对于周遭世界的调节及兴趣

生命开始的最初几个月,婴儿开始学习如何转移自己内在感觉所引发的情绪,譬如:将自己因肚子胀气所产生的感觉转移到外在世界。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先“想要”看或听,并且能注意外在的世界。照顾者以温和的碰触动作、具抚慰的声音、明显的笑容以及充满表情的眼神(能令孩子的情绪感到愉快的所有动作),来诱发孩子的“欲望”。这个过程其实一出生就开始了,譬如:才出生几天的婴儿对于感觉刺激,就已经会出现比较喜欢听到妈妈声音或闻到妈妈味道的反应。给他甜的液体,他会吸得特别用力。因不同感觉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鼓励婴儿学习分辨各种感觉刺激之间的不同。婴儿运用所有的感觉去觉察外在世界及找出模式,智力就开始建立,譬如学会分辨妈妈和爸爸声音的差异。

    如果早期的感觉是些不愉快的信息,婴儿就可能不理会外在世界。由于每个孩子对于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及动作刺激,都会有各自的反应模式,细心的照顾者能够找出孩子喜欢哪些感觉刺激。某些婴儿比较敏感,需要温和的抚慰;某些婴儿反应过低,需要比较有活力的诱引;也有一些婴儿需要非常愉快的情绪声音和信号,才能学习去看或听。

这个阶段的重点就在于“分享式注意力”:孩子要学习与别人互动,需要具有专注、冷静的态度,并且能从与别人的经验中,从自己看到、听到、闻到、碰到及尝到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动作方式等途径,主动吸取资讯。

阶段二:参与及与人连结

婴儿得到温暖的对待,就会逐渐对某特定的人感到兴趣且投入。其实从出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会区辨主要照顾者与其他人。到了第二到第五个月,他们也会比较喜欢面对愉快的脸孔及高兴的逗弄声音。婴儿能够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兴趣,并视之为一个会带来愉悦感(偶而也会有不愉快感觉)的特殊个人,这时他的情绪互动就开始多了起来,而且智力也进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他们学会辨别与人互动的快乐,以及对于无生命物体的兴趣之间的不同。婴儿从照顾者得到的愉悦感,使他们能够学会解读照顾者的声音及表情,而获知他们的心情及意向;接着就开始一段学习之旅,学会辨识各种模式,并将一些已理解的内容整理成有意义的类别。

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各种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面对孩子无法参与时,容易感到挫折。对于这种状况,有时父母会接受专家的建议,强迫孩子与人互动,以条件交换的方式要求孩子“看”或“注意”。我们也常看到父母错误地抓着孩子的头要他看着爸爸妈妈,或不断触摸他的脸,提示他要专心看。他们会这么做,通常是因为专家教他们这么做;不过,这样的举动其实并不能提高孩子“想要”看的欲望。

我们谈到“参与”及“与人连结”,指的是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到发自内心的一种互动方式;也就是说,孩子有“欲望”成为关系中的一部分。学习如何帮助“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获得第二项基础(后面会提到),不只建立了这个核心能力的优势,同时也开始弥补与退缩或自我沉迷相关的一些负向症状。

阶段三:意向及双向沟通

婴儿将近六个月大时,开始能将情绪转换成沟通的信号。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照顾者必须解读及回应婴儿的信号,同时也要挑战婴儿去解读及回应他们发出的各种信号。婴儿透过这些交换,开始能参与双向的情绪示意或双向沟通。举个例子:婴儿对妈妈微笑;妈妈回他一个微笑,他又跟着笑了起来,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沟通循环”。他的笑变成有目标的举动:他笑,为了也能得到一个微笑。各种不同的脸部表情、发声及姿势动作,都能成为情绪示意的一部分。对于“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不容易达成的困难里程碑。

一个正在学习或已经精熟这项基本技能的孩子,一开始可能先不用语言沟通,而是以一种不成熟的方式让父母了解他想要的是什么。一个孩子能以大叫或哭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会比那些缺乏技巧的孩子少一些挫折。(扩散的攻击及冲动——譬如:从别的孩子手中抢走玩具,而不是用手势表示——孩子尝试不沟通而用其他方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能够精熟有目标的双向沟通技能,也就可以帮助孩子远离反复性及固着性行为:因为他若是能沟通,就能以一种持续性、有目标的新行为参与他人。

共享的沟通也发生在这个阶段,这时开始出现逻辑性及现实感。将近第八个月时,一个发展正常的婴儿可以参与许多因果性或逻辑性的互动。婴儿逐渐应用这些新学到的能力去认识外在世界,并得以计划各项行动。一个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掉到地上,婴儿的眼睛也会转向掉在地面上的玩具,或注视及碰触爸爸藏在玩具后面的手。这种因果关系感显示孩子已经开始产生“现实感”,它主要建基于孩子能够辨别哪些是自己的行动,哪些是别人的动作:有一个“我”对一个“非我”做出一些事情。而婴儿体验到自己的意愿及目标感时,也已经开始在发展“意识”。

阶段四:社会性的问题解决,情绪调节以及自我感的建立

婴儿在九到十八个月之间,发展有重大的突破。他们在这个阶段学会双向沟通,且利用此能力解决各种问题。他们学会牵起妈妈的手,用一些表情动作告诉妈妈打开通往院子的大门,并且指着秋千让妈妈知道他想玩。此时妈妈也会回应孩子的每一个表情动作或声音,每一次都结束了一个沟通循环。社会性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出现:孩子会使用包含三到四个步骤的动作模式,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日后又再进步到把几个字汇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句子、科学性的思考或甚至数学。所有的进展都建基于越来越复杂的情绪互动,并形成更高层次的智力。接下来我们依序介绍这每一项新的发展。

·共享的社会性问题解决

一个能拉起父母的手去找玩具的孩子,其实已经了解一个模式中具有多个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他们自己的情绪需求及欲望,包含得到玩具、视觉-空间部分(视线由地面转移到放玩具的架子)等的行动模式;包含得到父母注意(啜泣声或要求东西的咕噜声)的发声模式;以及包含与父母一起合作以达到目标的社会模式。这种确认模式,或看出有多少元素适合凑在一起的能力,甚至早在语言能力显着发展之前就可学会。学会有技巧的协商或与他人一起玩的能力,让孩子有机会能以更具统整的模式去体验这个世界。一个退缩或无法与他人互动的孩子,往往不能体验或充分学习这种确认模式的能力。

·调节情绪及行为

学步期的孩子,透过每日与照顾者之间爱的交流或搏斗经验,学会控制害怕及愤怒等充满爆发力的情绪。对年幼的婴儿来说,生气具爆炸性,而悲伤则是概括性的。孩子在第四阶段,经由情绪信号或婴儿对照顾者的协商经验,学会调节各种强烈的情绪。一旦孩子学会与照顾者交换快速的情绪信号,就能在情绪

转为强烈之前,直接表达自己对于某个信号的感受。如果他们因等候食物而感到生气,就可以用手指着想吃的东西或发出生气的声音。敏感的妈妈很快就能用表情动作做出理解的回应,让孩子知道她会更快给他食物或他需要再多等一会儿。不管她做出什么回应,孩子都能得到一个立即的情绪信号做为回报。接着他可能用更多的信号跟妈妈协商,并且进一步调节内心的感受。从悲伤到生气的种种不同感受,都可以成为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微调交流的一部分。

不过,孩子可能会因各种不同的理由而无法获得这个必要的经验。他们也许有动作问题,无法做出适当的表情动作或信号,或者他们无法理解照顾者的口语或脸部表情。或许他们的照顾者不懂得用信号回报或具侵犯性。这些因素有时会造成一个微调互动系统的缺陷。孩子若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且获得回应,或基于某些理由无法得到回应,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放弃,变得自我沉迷;或者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会变得更强烈,因此出现咬人或打人的行为。父母面对后面这几种状况时,常常会因为孩子的“攻击性”而向外寻求协助(有时会使用药物)。不过只要经过一些指导,父母就能学到该如何协助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解读孩子的信号,并能态度一致且冷静回应;而只要几个月时间,孩子常常就能成为一个精熟调节能力的幼儿。假如孩子少了照顾者的协助,他就留存了一堆强烈的情绪,甚至转为更有攻击性且冲动,或相反变得退缩且抑郁。

·建立最早的自我感

幼儿从一些单独的意向行为,进步到完整的多重问题解决模式的交流,接着这些交流变成自我界定的一部分。孩子不再只是表达一两个感受,然后由照顾者给他一个回应,此时他们已经能表达许多不同的感受及欲望。藉由这些感受或欲望,他们能觉察到所谓的“模式”——他自己的感受及欲望、照顾者的回应、他接下来的感受及行动等等。慢慢地,这些不同的模式就界定出一个“我”以及一个“你”。这时就有一个已统整的自我感,与另一个已统整的他人感展开互动。换句话说,此时已能理解快乐的“我”跟生气的“我”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部分,就跟“温和的妈妈”以及“生气的妈妈”都是同一个妈妈一样。

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开始学习外在世界如何操作:转一下把手,小丑就会从盒子里蹦出来;按一下按钮,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以“模式”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就能更了解它的操作方式,并迈入预期及精熟的层次。孩子利用这个能力,就学会分辨别人许多情绪表达的模式中,哪些是安全且令人自在、哪些是危险的。他们也学会分辨赞成及责备、接纳及拒绝。孩子开始能利用这个领悟,学会按照别人不同的情绪高低状态,以不同的方式回应。这种辨识人际交流经验,以及还不会以口语交流之前就先学会情绪示意的能力,就是一种超感觉,常常比我们的意识觉察能力还要更快出现。其实,这部分能力就是我们往后社交生活的基础。

我们长时间观察自闭症的发展路径,发现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自闭症孩子,即使智力及语言技能都在中上程度,往往还是会有困难做推论、同理别人及因应别人的情绪。我们持续观察这些孩子,发现其中大部分(包括那些一开始表现很好,两岁以后却“退化”的孩子)都无法精熟做为模式确认技能根基的情绪互动能力。虽然也有一些孩子能够对照顾者表现出一点点情绪示意能力,不过他们还是无法完全主导及充分参与共享的问题解决或没有语言的对话,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及情绪;因此他们也无法发展出完整的更高层次能力。后面我们会提到一项研究,认为自闭症孩子因为生理方面的困难,因而无法连结情绪及现有的能力以计划动作并排列先后顺序。若缺乏“需求”及“欲望”的引导,那么需要多个步骤的复杂互动就无法产生,孩子的行动就会停留在简单的层次或只是反复出现同一种行为。还好,我们发现针对有意义的情绪互动的一些特别练习,确实对孩子有帮助。

阶段五:创造出象征,运用字汇及各种想法

孩子到一岁半左右,动作技能已经能调节口部肌肉及声带,至于智力技能也进步到开始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孩子为了能了解及运用字汇及语言,必须先能参与复杂的情绪示意,这样才能将行动与知觉分离,并且将影像保存在心中。他们还必须能将这些影像与自己的情绪连结在一起,并赋予意义,因此建立了象征及想法(《第一个想法》这本书就在描述这个过程如何发生)。孩子经历许多情绪的相关经验及交流之后,保存在心中的影像有了明确的意义,这时开始出现语言能力。譬如:一个十八个月大的孩子对妈妈的感情急剧上升。虽然他在更早阶段时会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现在开始会利用象征(说出“我爱你”)来表

达自己的感情;他也会说出“我疯了!”来代表打人或大叫的举动。

通常大家都认为,可以透过话语及字汇来运用各种“想法”。不过孩子说出“车子”、“桌子”、“椅子”等字汇时,其实并没有运用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想法”。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只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或一再反复说出“车子、桌子、椅子、车子、桌子、椅子”。至于我们所谓的“运用想法”,指的是利用字汇、图片或象征,有意义地沟通一些事情。通常,孩子能够有意义地运用单字互动,绝对比只是复诵整句话或段落要强多了!

孩子在想像游戏中,可以有效运用各种想法及象征。在此阶段,孩子会利用假扮游戏象征真实或想像出来的事件,譬如:茶会或妖怪攻击。此时他们也会利用象征操控心中的想法,而不需真正付诸行动;因此不管是推理、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都有了新的弹性。从这个阶段开始到下一个阶段结束的这段时间,语言及利用象征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依照下面顺序进展:

·同时运用字汇及行动来表达“想法”。

·用字汇表达身体的感觉:“我肚子痛!”

·用字汇取代行动,表达心中的意向:“打你喔!”

·用字汇传达一些概括性感受的想法:“我恨你。”通常这些感受呈现两极化。(不是全好就是全坏!)

·用字汇来表示内心正在考量多种选择的状态:“我饿了,我该吃什么呢?

·用字汇来传达一些不一定与行动有关的已分化情绪感受:“我有一点点寂寞。”或“我感到挫折!”

引导语言发展的象征式思考,也会带出多个范畴中更高层次的智力表现,譬如:视觉-空间领域,及有能力规划出能满足象征式目标的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因为生理障碍而无法将需求、情绪与行动和字汇连结在一起的孩子,始终无法顺利循着这些阶段发展。

阶段六:情绪思考、逻辑性及现实感

孩子在两岁半左右,以逻辑方式连结各种象征、做出各种可能思考及回应的能力都逐渐提升。孩子可能会问:“妈咪,车子呢?”或是在被询问“东西在哪里?”时,会用“在这里!”来回答。你问他:“甜心,为什么你想要这辆玩具车呢?”孩子若已经能够以逻辑方式连结各种想法,他就会回答:“要玩啊!”此时,孩子已经能将两个想法连结在一起——你的想法“为什么?”再加上他自己的想法“玩”。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如何由一个事件引发另一个事件(“风吹着,吹倒了我的硬纸板屋”);各种想法如何随着时间运转(如果我现在够好,过一阵子会得到好报应);以及各种想法如何在不同空间运转(妈妈不在这里,不过她就在附近)。“想法”也可以帮忙说明情绪(因为拿到玩具,所以我感到开心);同时也学会组合外在世界的各种知识。

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以逻辑方式跟别人的想法连结在一起,是孩子要以新方式体验现实的一个重要基础。此时孩子将内在的经验与外在的经验连结在一起,且将两者区分为(或分类为)主观及客观经验。孩子能够在与别人的关系中投入情绪,就可以辨识出自己的内在、幻想,及他人想法和实际行为等三者之间的差异。逻辑思考引发新的技能,譬如:争辩、数学及科学推理;此时孩子能够将心力投入在某些事情,譬如:新的游戏或玩有规则的游戏。

孩子若能循着典型的发展轨道,通常在四、五岁时就能精熟前六项里程碑,建立里程碑可以遵循的根基。如果孩子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发展问题,就必须花更多时间才能精熟这些阶段。至于接下来更高层的阶段,所有人(即使是发展正常的孩子也不例外)都有自己的发展时间表!

阶段七:多重因果及三角思考

孩子从简单的因果思考进展到能够辨识多重原因。譬如:如果朋友不想跟他玩,他不再只是认为“他恨我”,而可能会想:“或许他今天想跟别人一起玩。”或是:“他不想跟我玩,也许是因为我老是在玩任天堂,假如我们玩些别的,他就会过来一起玩。”有了多重因果关系的想法之后,孩子就可以进入“三角思考”。举一个例子来说,他可以比较两个朋友:“我比较喜欢彼得,因为他有很棒的玩具。”在家里,如果妈妈生气了,孩子会转而寻求爸爸的注意。

孩子为了学习多重因果的思考,必须能在不同的情境当中投入自己的情绪;譬如:他们必须考虑有第二人选来当自己的玩伴,而不是一直依赖同一个朋友。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能经由不同个人之间的关系理解家庭动力,而不再只是仰赖自己的需求是否已获得满足。

阶段八:灰色地带,情绪分化清楚的思考

多重因果及三角思考能力使得孩子进步到能了解不同程度的感受、事件或现象,或其相对影响力(譬如:“我只是有一点点生气”)。他们在学校,不只是检视事件的多重理由,也会衡量这些理由的相对重要性。与同龄人相处,他们会以一种分等级的方式比较不同的感受,以及协商游戏场的政治,了解并参与涉及各种不同因素(例如:运动技能、学业能力、受欢迎程度等等)的社会阶层。新的问题解决方法,特别是包含多重选择的团体问题,在这个阶段都可能产生,因为孩子已经具有妥协的能力了!

阶段九:逐渐成长的自我感,以及内在标准的反省

到了青春期及成人初期,更复杂的情绪互动经验能帮助孩子进步到思考“内在标准”,以及么渐成长的自我感。此时孩子已经能够评价自己的经验;举个例子:孩子会第一次说出:“我比平常更生气。”他们会检视同龄人的行为并说:“他们要这么做没有关系,不过我觉得这件事不对。”

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会做推论,并且能在同一时间利用一个以上的参考架构思考事情。他们能从现有的想法中创造出新的想法。他们会考虑未来、过去及现在。这种同时使用两种观点思考的能力,可以将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分出两种类别,其一是仍然维持较具体思考能力的一类,另一类则是能发展更高层次的智力及反应能力,后者其实是一般正常青少年及成熟成年人常有的思考能力特征。

这九个功能性情绪发展阶段都达到之后,个人终其一生仍不断持续发展。青少年及成年人还会经历其他七个阶段的发展。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或照顾者能看到人生旅程的整个轨道,就能了解人类的发展并不会停止,不管是不是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特殊需求或发展正常的个人。这些阶段包括:

·扩大的自我感,譬如家庭和社区关系。

·反应个人未来的能力。

·一个稳定、分离的自我感(能让年轻的成年人与核心家庭分开时仍能保有安全感)。

·亲密感及承诺(包括长期性的承诺,如婚姻、住宅所有人及生涯)。

·亲职及其他的养育角色。

·扩大对于时间、空间、生命周期以及较大世界的观点。

·岁月累积的智慧:对于环境和后世子孙的责任感,以及正确认识个人在大系统中的定位。(这是成人阶段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因为这个智慧的建立,常常是在身体健康及心理能力逐渐衰退的时期,这种状态可能造成个人退化而非持续成长!)

本书第二部,将谈到如何促进“自闭症相关障碍”及其他障碍儿童每一个基本发展阶段的进步,以奠定迈入更高阶段的基础。

          第二部   家庭优先

                                ——家庭如何利用DIR模式,强化孩子与人相处、沟通及思考的能力

第五章  第一步:从“家庭优先”开始

    父母亲、家人、其他的主要照顾者,再加上小儿科医师及其他相关的健康照顾服务提供者,都非常熟悉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他们具备这些知识,就可以及时察觉到孩子的第一个征候(越早发现越好!),并

且开始帮助这些高风险的孩子。“家庭优先”是“地板时间”基金会提出的一个新尝试,以强调并支持父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我们在第一部已界定出“自闭症相关障碍”的早期征候以及正常发展的目标。了解这些征候,并不是要让家长自行诊断孩子的问题,而是在帮助父母能清楚认识孩子,以尽早察觉到孩子的任何问题。

    本章就在规划父母及其他照顾者协助已出现问题的孩子时,可以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家庭优先”的方式是为了在等候专业人员筛检、完整评估及开始接受教育和治疗方案的期间,甚至在方案开始之后,家长可以有能力协助孩子学习如何与别人产生关系、沟通及思考。即使经过筛检,并没有发现孩子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的问题,这套方法也可以只用来促进正常的发展。如果孩子确实有发展迟缓问题,且评估结果显示孩子需要完整的治疗方案,如果家长自己采取这些初期步骤,也可以在专业团队的协助之下,变得更细致且扩展。筛检、评估及规划治疗方案都很耗费时间,“家庭优先”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早在中枢神经系统成长最快速的阶段就能接受协助。如果孩子需要一套正式的介入方案,父母和专业团队可以一起参与,共同订出方案以加强孩子的发展。

    如同我们先前已经提过的,“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特殊需求孩子当中,能够进步最多的,通常是那些在大部分清醒时刻都能积极参与适合其个别发展需求的正常学习互动经验的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家人必须成为所有介入方案重心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家庭优先”的论点,就如第一部所提,某些正式的“儿童——照顾者”互动经验是孩子的社会、情绪及智力等能力可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相同的练习,也可以防止发展迟缓问题或降低迟缓的严重程度,同时也能促进高风险婴、幼儿或已经出现问题(包括“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的发展能力。

    “家庭优先”的做法,首先必须确定出与孩子年龄相当的能力或目标(本书第一部提出的大纲)。接着,家长和其他主要照顾者再以预防的观点协助孩子。以下先简短列出一些活动的例子,照顾者可以协助婴儿及幼儿加强建立正常发展的基础;其中每一个目标都会在第六章到第十章更详细的讨论。

这许许多多活动都是父母用来协助孩子的策略,最好的执行方式是基于孩子本来的兴趣,并且诱导他参与活动。主要的关键应该是一起玩得开心;不断找寻乐趣的线索,譬如:一个开心的笑容、快乐的声音及孩子眼神的一瞥。这些活动应该安排在一天当中,孩子最清醒且方便的时间,每次以二十分钟为一个单元,一天安排许多单元;这样的安排对孩子最有帮助。家人也可以自行想出能满足同一目标的各种活动。

第一阶段

为了要加强分享式注意力及调节能力,必须观察婴儿听、看、触摸、闻嗅及动作的独特模式;譬如:注意观察哪一种声音(高或低频率、快或慢节奏)能吸引孩子去看或听。观察哪一种触摸(温和且轻柔或温和且扎实)能帮助孩子平静、自在且快乐。以一种好玩的方式,利用孩子所有的感觉,来诱使他参与外在世界。孩子能够精熟接下来的发展里程碑之后,仍然要继续留意婴儿享受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请参考第六章)。

·“看一看、听一听”游戏:与婴儿面对面,对着他笑,并对着他谈他可爱的小嘴、闪亮的眼睛及小巧的鼻子。慢慢将你充满活力的脸孔挪到右边或左边,试着抓住孩子几秒钟的注意力。这个游戏可以在你抱着孩子时玩;或当他斜靠在婴儿椅或躺在别人怀抱时,你可以靠近他、跟他玩这个游戏。

·“安抚我”游戏:在孩子疲累、焦躁或你只是想抱抱他时,可以让他坐在一张舒服的摇椅,跟他玩有节奏、缓慢的摇摆动作。你可以平缓地触摸他的头、手臂、腿、肚子、背部、脚和手,以一种缓和的摆动节奏慢慢放松。轻轻动动他的小手指头和脚趾,跟他玩“小猪”的游戏。帮他换尿布时,也可以不时动动他的手臂、腿、手指头和脚趾。

第二阶段

为了加强参与及与人建立关系,必须观察有哪些互动方式——譬如:好笑的声音、亲吻、搔痒或好玩的游戏——能让孩子觉得开心。“躲猫猫”和“玩具藏在盒子下面”等视觉游戏,能取悦大部分婴儿;配合儿歌韵律一起玩拍手的游戏,特别能够激起具有听觉优势婴儿的兴趣。驶来驶去的玩具卡车能让学步期

孩子感到开心;想像的故事则带给学龄前期孩子很多乐趣。尽量制造出各种“神奇的时刻”让孩子能放松戒备。调整到适合婴儿或孩子的节奏,配合他的情绪以及他利用感觉系统及动作的方式。遵循他的兴趣,即使只是做出一些好笑的声音也无妨,因为你会带给他乐趣及亲密感。不要将玩具视为对手,想抢夺孩子的注意力,而是试着成为玩具的一部分;譬如:把一块孩子最喜欢的积木放在你自己的头上,并且做出好笑的表情(请参考第六章)。

·微笑的游戏:运用一些字汇及好玩的表情吸引小婴儿,让他能更开怀地笑或做出其他开心的脸部表情,像睁大眼睛等。

·“跟我一起跳舞”的声音及动作游戏:试着发出一些声音吸引婴儿,或以一种有节奏的方式动动婴儿的手臂、腿或躯干,并配合你的声音及头部动作。你可以说:“你要跟我一起跳舞吗,甜心?喔,我猜你一定会——我知道你会!”同时从他的眼睛当中找出高兴的火花。

第三阶段   

    为了要促进有目标的情绪互动,你与孩子交换脸部表情、声音、姿势动作、字汇,以及玩假扮游戏时,应该要尽量生动活泼。试着找到孩子眼睛闪烁的光辉,让你能确定孩子有注意到你,并喜欢这样的交换动作。将孩子的所有行为——即使有些看来随意——都要视为有特定目的。举个例子:如果他兴奋地拍着手,你可以利用这个动作做为基础,与他有一段互动式“拍手”的跳舞动作。如果他只是随意推着玩具车前后移动,你可以大声告诉他,你的玩偶有一封特殊的信件要直接送到孩子喜欢的某位电视明星家。

    一开始,先帮助孩子设定容易达成的目标,譬如:他用手指指着某个颜色鲜艳的新球,表示自己想要时,你可以把球丢到他身旁。接下来你可以要求他做些事,鼓励他积极采取行动,例如:晚上将泰迪熊放到床上,或你们正在打闹时,让他自己爬到你的肩膀上,而不是你抓他上去的(请参考第七章)。

    ·好玩的声音、脸部或感觉游戏:留意孩子自己用来表现快乐、恼怒、惊讶或其他种种感觉的声音及脸部表情,你可以用一种游戏的方式,对着他模仿一样的声音及脸部表情。看看他是否有任何回应。

·沟通循环的游戏:每一次,孩子轻轻拍着你的鼻子,你就回以一个好玩的尖叫声或抗议声,看看你们可以进行多少双向的互动循环;或者你把某个非常令人好奇的东西藏在手里,看看他会尝试几次想打开你的手。每一次,当孩子依照自己的兴趣陷入你的圈套,那么他也就又结束了一次沟通循环。

第四阶段

为了促进共享的问题解决,你可以在假扮游戏中制造出更多的步骤。举一个例子:你大声喊:“这辆车不能动!那么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试着制造出一些可能阻碍孩子达成目标的有趣障碍或绊脚石,慢慢达到一连串持续进行的沟通循环。许多学步期孩子在你的协助下,可以串连出三十、四十、五十个沟通循环。你要以生动活泼的方式,透过声音和脸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协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意向。如果他只是发出含糊的声音或做出不明确的动作,你可以假装糊涂了,做出困惑表情,并且拿起“不对”的玩具。这时孩子的表情动作及发声或许就会更细致且激动,他会更努力让你了解自己的真正愿望。你也可以协助他增加计划动作的能力,并且能在不同的情境运用自己的感觉及模仿技能,譬如透过捉迷藏及寻找宝藏游戏(请参考第七章)。

·一起工作的游戏:留意孩子喜欢的各种玩具——玩偶、填充动物、玩具卡车、球等等,制造出某个问题,让他必须在你的协助下才能解决跟某个玩具有关的问题。

·模仿游戏:模仿孩子的声音及表情动作,看看你是否能诱使他也模仿你好玩的脸、声音、动作及舞步。最后再将字汇加入游戏当中,以一种有目标的方式使用这些字汇,帮助他满足需求——例如:说出“洋娃娃”或“起来!”。

第五阶段

为了强化孩子形成各种想法的能力,要求他表达自己的需求、欲望或兴趣;酝酿孩子想要表达感受或意向的各种情境;鼓励孩子在玩想像游戏或进行实际口语互动时,都能运用各种想法。请记住“字汇、行动、情感”(wordsactionaffectWAA)的指导原则:绝对要将你的字汇或想法与情感(情绪的表达)及行动结合在一起。鼓励孩子运用各种不同的想法;开放孩子有意探索的所有情绪或主题。将图片、符号、复杂的空间设计及字汇纳入孩子的想法(请参考第八章)。

    ·让我们一起聊聊天:如果孩子已经会说话,看看:若你们运用单字、片语或短句,并以孩子的兴趣为主题,这样可以进行多少个沟通循环。你甚至可以将孩子的单字反应转换成一段较长的聊天内容。譬如:一家人在公园里,孩子爬到秋千上,说:“推!”你可以回答:“谁该推你?”他可能会说:“妈妈推!”你可以摇摇头说:“妈妈现在没有空,还有谁可以推?”他可能会转向爸爸要求:“爸爸推好吗?”等等。

    ·让我们一起假扮:一开始,协助孩子在假扮游戏中演出自己熟悉的互动情境,以鼓励他的想像力;接着以新的曲折情节诱使他加入:你可以扮成猫、狗、超级英雄或其他角色,加入由他起头的剧情;尽量夸张表演,看看你能持续演多久?要求他的玩偶或泰迪熊互相喂食、拥抱或亲吻、烹调或一起去公园玩。有时,你也可以从孩子剧情中的某个角色,转换到旁白者的角色,或以实况播报员的角色出现。你的播报会使得情节变得更复杂。你可以定时为剧中的动作做摘要,并鼓励孩子继续发展剧情。

第六和第七阶段

    为了促进逻辑思考能力,你必须要求孩子不管在假扮游戏及现实对话中,都要能运用“想法”来结束所有的沟通循环。要求他在剧情中连结不同的想法或各个次要情节。透过这样的方式,你可以协助他建立想法之间的联结。如果他的想法有些零乱或片段,你可以装做困惑,把他拉回正轨:“等一下,我以为你正在谈到我们的邻居,不过现在你却谈到三明治。我搞糊涂了!你到底想谈哪一件事呢?”以开放问句的方式挑战孩子,协助他能合理地重新回到重点。

    如果孩子拒绝回答你的开放问句,那么就提供多重选择的问题。丢出一些好笑的答案:“今天是大象还是蜥蜴到你们学校拜访?”鼓励孩子解释自己在假扮游戏或现实讨论情境中所出现的感受——“为什么你这么快乐(或难过或生气)?”——并且要求他提出意见,而不只是背诵一些事实资料。跟孩子争辩及协商,而不只是陈述规则,除非是一些必要的规则,譬如:“不准打人!”

    要求孩子能在真实生活对话及假扮游戏当中,纳入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时间概念。举个例子:你可以问一个装扮成牛仔的孩子:“牛仔明天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孩子了解数量的概念:孩子要求多拿一片饼干或披萨时,跟他做个协议;或算出茶会中给每个玩偶一杯茶,总共需要几杯茶(请参考第九章)。

    ·导演游戏:看看你们一起玩假扮游戏时,孩子能够主动变换多少情节或新的故事对白?如果茶会变得有点反复或缺乏方向,你可以大声说出:“我肚子里装满了茶水!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巧妙利用这样的方式要求孩子增加故事情节的复杂度。

    ·“为什么该是我?”的游戏:孩子要求你为他做些事情,你可以用一种温和的揶揄口气回应他:“为什么该是我?”看看他可以给你多少理由,然后再做出妥协;譬如:他要求你把玩具从抽屉里拿出来,或选出一套全新服装时,告诉他:“我们一起做吧!”

这些初期的步骤可以帮助父母觉察到孩子的任何问题或迟缓,并且鼓励各阶段的发展。如果孩子出现可能罹患“自闭症相关障碍”的风险时,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些基础下更深的功夫。有时发现问题时,孩子都已经很大了!接下来,第二部的各章节,将更深入探索家人和其他照顾者如何运用DIR方式做为一部分的治疗方法,制造多种经验以协助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成长。第三部则叙述如何透过“地板时间”加强这些互动经验。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04
第六章  促成注意力及参与能力
                                    ——带孩子进入共享的世界
  
  罗比,一个天生就讨人喜欢的十七个月大男孩,有一双棕色的大眼睛,由于接收性的语言迟缓问题,发展落后了好几个月;此外他也有反应过低的问题,置身在陌生情境时,常会反复做出一些无意义的动作,且难以参与别人。父母常常努力跟他互动,不过他们想要知道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罗比更完整地参与所有情境,并且学习以更清楚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
  
  第四章提过,“DIR/地板时间”模式的核心,以及帮助“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的首要步骤都在于参与——就是进入孩子的世界并协助他能进入与别人共享的世界。由于注意力及参与能力的问题是自闭症的第一个核心缺陷,因此协助孩子处理这些问题,就成为父母、教师及其他照顾者的第一个目标。
  
第一个步骤:参与
    参与(跟随在注意力之后)之所以重要,因为生命早期阶段的大部分学习经验都是透过人际互动而来的。参与,能帮助孩子感受到信任、亲密及温暖——这也是社会和情绪发展的开端!我们在第四章提到,孩子藉由表情、声音或姿势动作,以及得到反应等方式,学习因果关系及逻辑性(事情为什么及如何发生)。为了要有这类学习,孩子必须参与。早期参与非常重要,甚至影响到孩子的生理发展——若剥夺了婴儿这种参与的机会,孩子容易变得无精打采,且无法顺利成长。
    如果孩子被孤立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许还能保持冷静态度且调节自己,甚至可能感到放松且自得其乐。不过很多孩子学会说话后告诉我们,他们在前语言阶段常感到孤单,只希望能保持平静。他们根本不晓得自己可以体验关系的喜悦感觉。不过一段时间之后,虽然学会与人建立关系,却可能因为压力而短暂退化,或因为过度负荷而更陷入自我沉迷或自我刺激、固着的状态;我们问他们当时感觉如何,他们说在那个比以往更加孤立的状态,一点都不好玩!有时照顾者认为自己的举动是为了拉孩子进入共享世界,不过对孩子的要求却太多了;如果用对方法——就是以温和、愉悦及信任的态度——那么孩子在整个过程都会觉得有趣。相反地,一个孤立、疏离的孩子绝对不会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当孩子感受到愉快的关系,许多基本的能力就会自然产生。与人产生联结之后,就会让孩子有了看及听的动机,及留意到外在的各种感官刺激(包括:视觉、听觉、嗅觉或其他感觉刺激)。如果孩子不觉得跟你这个照顾者亲近,他怎么可能转头注意你出声的方向、听你说的话,或甚至了解你的话?孩子为什么要对你鼻子上的东西有兴趣?他为什么要知道你头发摸起来的感觉,或知道你眼珠的颜色——除非他对你这个人产生兴趣。
    能够参与,也可以帮助孩子能自我调节,因为这能鼓励他专注于主要照顾者。听到父母温和的声音,可以帮助一个过分兴奋的孩子慢慢冷静下来;看到父母温和的笑容,可以帮助一个发脾气的孩子获得安慰。一旦孩子学会在熟悉的情境中专注于熟悉的人,最后他也将学会专注于陌生人。
    孩子因为被制约或因为你不让他看别的地方,只好注视你这个照顾者——与孩子因为发现乐趣而愿意看着你——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显然,如果孩子想要成为你们之间关系的一部分,他至少会偶而想要看着你。如果因为你的笑容太灿烂,使他无法负荷而转开视线,他仍然会想要跟你在一起,只不过会多一些羞怯及戒慎的态度。(即使是大人,在聚会上遇见陌生人,也会稍稍转移视线,直到感觉自在;这并非他们不懂得爱或亲密感。害羞的人比善于应对的人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关系,不过刚开始时转移视线的举动可以让他们不至于过度负荷。)通常,孩子若想要与人建立关系,就会自发地去注视别人;如果他不看人,那么他可能会依赖你,透过触摸或声音的方式享受你们之间的亲密感——也就是说,他藉由你来加入外在世界。
    参与,也能帮助孩子获得行动的目标感或特定方向。举个例子:一个与你建立了关系的孩子,会想要伸手让你抱或得到一个亲吻;或者你戴了一顶好玩的帽子时,他会伸手去拿并且戴到自己头上,因为他喜欢你做的事。孩子对你做的事感到有趣时,他就会想要加入。他不再只是四处跳跃、随意挥动双手或盯着风扇看,这时他会想要跟你一起玩!他想要抓你的眼镜,听你的抗议声,或想要打开你的手掌拿到藏着的球。从关系中获得的感觉和乐趣,使得孩子的行动变得更有目标且更慎重。
    参与之后,孩子就会想要沟通。沟通发生于挑逗式的互动、用来制止发脾气的恼怒或生气互动或探索式的互动等——孩子开始会用表情动作及声音沟通时,这些美好的经验就会产生。沟通能带来共享的问题解决,譬如:孩子牵着爸爸到玩具区,指着架子并发出“嗯、嗯、嗯”的声音,藉由表情动作催着爸爸拿玩具给他。不过这些情况都必须等孩子能够参与外在世界、成为关系中的一部分,并且体验到乐趣之后,才可能发生。
    参与,也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人、物在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因为爸爸妈妈在房内走动时,他会想要追视(track)父母的身影。当你离开房间,这种探寻空间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你就在房门外的另一端;他看不到玩具时,知道它就放在玩具盒里。
    接下来,孩子开始学习模仿一些字汇,他投入在你身上以及你们之间关系的情感,使得某些字汇有了特定的意义;“妈妈”或“爸爸”不再只是无意义的声音;由于孩子已经对这两个人物投入了所有愉快的情感,因此他在说这两个字汇时会传递出自己对于爸爸妈妈的情感。孩子要学会说“妈妈,抱我起来”,他必须先知道“起来”的意思,或许因为他一向喜欢被抱起来玩飞机的游戏,因此学会“起来”的意思。“妈咪”、“爹地”、“起来”、“下去”、“来”、“去”——透过孩子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字汇都充满了情绪的涵义。要不然,孩子虽然也会记住“书本”、“椅子”之类的字,但这些字汇却无实质内容,缺乏真实的个人意义。孩子或许可以说出图片的名称,或许会仿说,或许会以一种有意义且互动的方式运用语言,照着书本念或反复背诵书中的内容。不过唯有孩子能成为共享世界中的一部分时,才可能出现真正的沟通。
    即使数学之类的学科,也一样建基于情绪的参与。本书后面会提到,由于孩子想要多一点这个或少一点那个,所以他就发展出数量感,这种数量感慢慢再透过数字而有了系统,这些都具有情绪的意义;不只与个人的欲望有关,并且和参与外在世界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阅读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孩子也必须参与在关系当中才能理解他读到的概念,例如:“爱”、“贪心”、“竞争”及“特质”等。若不能成为关系中的一部分,他或许可以记住一些事实,或甚至摸清一些字汇的意义;不过,若是想要理解自己读到的东西,并且在历史、文学、科学或其他学科上有进步,他就必须有能力将某些象征赋予情绪的意义。
    我们想要让孩子能在情绪及社会发展、动作技能、视觉-空间技能、学业技能等方面得到进步,且获得学习的乐趣,就必须将“深入孩子的世界”与“带他进入共享世界”这两件事,视为是必要的基础。

参与的技巧
    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的父母或照顾者,或许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对于那些感到气馁或觉得自己一试再试始终不成功的人,我们也只能引述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的话:“我从来没有——我是说从来不曾——遇过无法参与的孩子。”在我(葛林斯班医师)过去超过三十年从事以孩子为主的工作经验中,总是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在直接临床服务。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所见过的无数个孩子当中,几乎不曾遇过无法以愉快方式参与的孩子,不管这个孩子的生理问题有多严重!当然,语言发展的程度及亲密感的深度会有很大的差异,不过我见过的每个孩子,应该都有能力开启参与过程,也能奠定与别人建立愉快关系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注意外在世界。
    想要让一个一向不理人或不注意别人的孩子能够参与,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挫折的事。有时候,父母亲只是自己不断说话或玩游戏,根本就像是在自言自语,完全忽略孩子没有一点反应。不过千万不能省略这个阶段,因为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是让孩子产生兴趣与人互动的第一个基本步骤。丧气的父母往往到最后,讲话就失去了喜怒哀乐的情绪,因此更不可能吸引孩子。相反地,他们必须保持充满活力及期待的口气,同时也要减缓动作的节奏,因为太快的动作可能会使得有追视困难的“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掉头而去。
    感觉方面的支持——譬如:用手臂轻轻撑住孩子的背部,配合孩子的呼吸速度做规律的动作——也可帮助孩子能够注意。有时一个秋千——不管是弹性纤维做成的,或照顾者的手臂充当的——再结合动作、扎实的触摸及充满期待的声音,都能够诱使孩子更愿意参与。使用各种感觉刺激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这个方法相当有效,因此做为照顾者的你,应该要蹲下身子,跟孩子距离更近,让他可以看到你、感觉到你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05
的存在,然后开始将你的表情、说话的节奏与你说的话连结在一起。一旦你能获得孩子的注意力,就可让他有越来越多的参与。

跟随孩子的带领
    参与的第一步,也是“地板时间”技巧的第一个原则(第三部会更详细说明),就是:跟随孩子的带领,不管他感兴趣的是什么。不过假如孩子的兴趣太不寻常或特异,或不是我们要鼓励他的内容,那么该怎么办?此时这不应该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因为唯有加入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跟随他的带领,我们才能获得第一个线索,知道他认为重要的是什么。等到我们把他带入共享的世界,以及新的事物引起他注意之后,原先的兴趣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如果有个孩子一直搓揉同一块布,妈妈可能用很严厉的口气喊“停止!”,威吓他不要再做这个动作,或是动手把布拿走,将他的脸转向她,要孩子看着她,并且给他饼干做为鼓励。或者,妈妈心里想着:“搓布的动作,至少让他找到一点乐趣和消遗;我来跟他一起搓,看看是否能进入他的世界,了解他会有什么感觉?”接着,她可能把这块布盖在自己脸上,看看孩子是否会伸手来拿。如果孩子伸出手,妈妈可以跟他玩游戏,并诱导他用这块布搓妈妈的手臂或鼻子,或甚至抓她的手找布。过段时间,她也可以帮“喜欢布”的玩偶发言。
  如果照顾者另外拿了一样他希望孩子能够产生兴趣的东西给他,用以分散他的注意力,这时孩子可能就撤退到自己的世界,感觉照顾者根本不关心他有兴趣的东西。举个例子:在鸡尾酒会上想要跟一个刚认识的朋友接近,我们大人会做些什么?我们应该会先选择他可能有兴趣的话题谈起,接着再引领他进入我们自己有兴趣的议题。孩子也是跟大人一样啊!跟随孩子的带领,让我们可以得到线索,知道哪些事会令他感到快乐及兴奋,或能使他冷静且放松下来,这样我们就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接近他及拉他进来。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跟随孩子的带领,并不是限制照顾者只能做孩子做的事情。紧跟在孩子后面,模仿他做的事情——譬如搓揉一块布;然后你可以慢慢把手移到他正在搓的地方,这时候,他就可能搓到你的手了。因此,经由他的带领,你开始进入他的世界,或许就可诱使他进入你们之间的互动。你已经把手放在他有兴趣的地方,不过还是要尊重他搓的欲望。
    如果顺利的话,他会开始搓你的手;不过也可能不会发生这种状况。当面对一个一直搓地板上某个污点的孩子,我尝试了这个方法,结果他把手移到一旁,开始搓起我手边的另一个污点。因此我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将手移到他正在搓的地方,距离大约三公分左右,他又一次移开手。我看着他的脸:他看起来有些困惑,却又快速看了我一眼——这是第一次他确实看着我——就好像在问:“你正在做什么?”他又把手移开时,我用最慢的速度把手移向他,就在我正要把手放在他的手下面时,他发出一些声音:“嗯嗯嗯!”虽然我并不想引爆一场脾气,却不介意干扰他,因为至少他能注视我一下子,且能对我发出有意义的声音(跟他过去的反应大不相同),就代表他至少知道我的存在,且与我有了一点点交集,即使还没有太大的乐趣也无妨!
    我把手稍微拉回来一些,好像回应了他的生气,并让他知道我尊重他有目标的表情动作。他似乎颇满意这点,接着继续搓同一个污点,这时发出的声音有了些微改变,转为有节奏的“嗯、嗯、嗯”声。我也以有节奏的声音加入他,并跟在旁边学他搓了好一会儿。接着我又开始之前的模式,手挪近他一些,这时他发出一些警告的叫声。我试了两三次,每一次都越来越有趣味,且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明显;第五次时,他终于碰了我的手,把我的手推开一点点。第八次,当我把手放在他喜欢的那个污点上时,他搓了我的手。
    接着我们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时他真的可以搓我的手,不再只顾着自己在意的污点,我把手移开一点点,然后再靠近他一些。有时,他搓我的手时,我会缓缓合起来,把他的手握住,他会发出声音要我把手打开,所以我们有了一个小小的游戏。第二次治疗时间,我们同样玩这个游戏时,我获得了他一个小小的笑容,这显示我已经进入了他的世界!他可以热情参与,且有了特定的行动目标。虽然我们还未能达到情绪示意及共享式问题解决的持续过程,不过至少已经进入这个方向了!我们已经进到这个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将他的行动和话语赋予意义,并且让孩子能顺着这个发展方向前进!

戏谑式的干扰
    跟随孩子的带领只是一个起点。要把孩子拉入共享的世界,需要能有创意地想出好方法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了解如何让他动起来,并且挑战他能迈出一小步进入共享的世界。这里有一个处理的技巧可用来协助非常难以参与的孩子——就是介入他以及他想做的事情之间,成为孩子世界中的一个玩耍对象;我们把这个技巧称为“戏谑(xuè)式的干扰”。
    举个例子:治疗当中,孩子根本不理会我及父母,只是重复开门关门。我先观察他,然后把手放在门上帮他一点忙,把门打开、关上。他不喜欢,发出类似“ㄛ!”的抗议声;我把手缩回来。下过接下来我慢慢躲到门后,孩子发出一些声音并用手轻轻推开我;这时他已有了行动的目标并开始出现互动。面对一个喜欢搓地板的男孩,我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展开互动,并随时察觉孩子的反应。采用这种方式,孩子不会过度负荷,顶多会有一点点生气,但不致于让他大发脾气;慢慢地,情况就转变成一种游戏的互动场景,最后他会喊出“不要!”再过一阵子后,他学会说“走开!”,同时脸上带着明显的微笑,因为他是这扇门的老大!我只是参与了他毫无意义的开关门机械式动作,却能慢慢帮助这个孩子愿意参与,学习做出有目标的表情动作,并赋予有意义的字汇,如:“不要!”“走开!”“不要理我!”
    等到孩子能进入共享式的问题解决,他就不再只是专注于固着性的活动。上面提到的每一个案例,在六个星期之内,孩子都能放弃重复性的动作,且加入比较愉快、有互动的活动。孩子喜欢参与别人,就不再需要自我刺激了!碰到压力或过度负荷的状况时,他们也能持续参与这些活动。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快放弃,不过确实有很多孩子做得到,且转换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找出孩子的感觉及动作能力分析图
    进入孩子的世界,不只是凭直觉知道什么事能让孩子感到开心。这是一个有系统的过程。首先,照顾者及专业人员必须记录孩子听、看、触摸、闻及动的独特模式,以了解孩子神经系统的运作方式。第十二章会详细说明,孩子们(特别是“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的感觉反应能力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些孩子对于某些触碰或声音会出现过度反应或反应过低;也有些孩子对于嗅觉刺激非常敏感,比如:强烈的香水味会让他情绪失控且抽身而去。
    为了让孩子能自在地处于这个世界,临床工作者和照顾者必须先学习仔细观察:哪些感觉刺激能让孩子冷静并做出合宜调节,哪些感觉刺激会激怒他们,而哪些感觉刺激不足以吸引他。不管孩子的年龄多大,照顾者都必须观察:以不同方式碰触他身体不同部位时,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尝试用高、低频率,及正常的声音,以及不同的音量,看看哪种声音比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每一种感觉都要试过:这有助于你带孩子进入你的世界时,知道应该强调哪一种感觉系统。
    下一个步骤,是要检视孩子如何理解感觉刺激。举一个例子:即使早在学会说话之前,某些孩子听到别人的说话声音,会做出好像想要了解他们说些什么的反应;然而有些孩子听到声音就转头而去,好像他们感到生气且困惑。有些婴儿会积极回应复杂的声音节奏。有些年龄较大的孩子,即使在他们能理解许多字汇之前,对于简单及复杂的声音,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形态。
    至于孩子如何理解自己看到的事物,也有个别差异。有些孩子喜欢复杂的视觉信号,譬如:有的孩子可以同时挥舞手臂、微笑并转动头。不过也有一些孩子会因这么多动作而感到压力,面对单纯微笑时会有较好的反应。有些孩子处在有许多孩子共处及拥有很多玩具的热闹环境中,会有不错的表现;不过也有些孩子必须待在一个整齐的房间角落,只能有一个大人相陪(或一个大人加上另一个孩子),才能安心玩耍。
    此外,也必须评量孩子动作计划技能的程度,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孩子玩游戏。举个例子:他是否拿起一个喜欢的玩具车,却只是来来回回推着车玩——也就是说,只是反复做单一步骤。如果某个孩子走到一个特别的房间,拿起喜欢的玩偶,递给爸爸,给他一个开心的微笑,然后从爸爸的腿上站起来准备玩这个玩具——这就是一个包含五个步骤的行动模式。我们可以依照孩子的能力,分成三种基本类别:才开始学习将行动组合在一起的孩子,拥有稍微复杂行动模式的孩子,以及具备解决身边问题所必须的所有行动步骤的孩子。
    哪些活动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必须考量孩子的能力已经达到哪个层次。举个例子:如果他喜欢骑马,且有能力进行多个步骤的动作,爸爸可以走到房间另一头,扮成一匹马,问他:“你要不要骑马?”然后期待他能走过来、跳上爸爸的背、轻轻拍打要他开始走。相反地,如果一个孩子只会一、两个步骤的行动计划,妈妈必须抱起他说:“我要把你放在爸爸背上,这样你就可以骑马了。”这时孩子就只需做一个步骤,譬如:动动自己的脚,要求爸爸开始走。如果孩子只能做一个步骤的行动,家长就只能从简单的行动开始,然后再慢慢提高难度。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06
当孩子的身体被凌空悬在半空中,回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喜欢被悬在半空中的感觉;不过有些孩子必须以缓慢且安全的方式,才能接受这个动作。照顾者从这些不同的反应,决定该如何跟孩子玩“坐飞机”的游戏,譬如:有些孩子喜欢慢动作,有些则喜欢快动作。有些孩子喜欢跳及旋转(藉由这些动作来整理并调节自己);而有些孩子对于悬在半空中的动作非常敏感,因此照顾者必须以非常缓慢且舒缓的方式移动。
    每个“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或每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孩子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各自的感觉及动作模式,除了极少数极端的例子。)照顾者及专业人员若能了解孩子的模式(而且他们也常常能凭直觉获知),就能更有效地进入孩子的世界。

扩展儿童对于外在世界的兴趣
    想要扩展儿童在这个共享的世界中保有安全、冷静及调节的能力,主要的关键在于先能以他们现有的能力层次满足他们,然后再从这个安全的基础线逐渐扩展开来。任何时候,一个孩子变得退缩、过度兴奋或激躁不安,你(照顾者)必须退回到基准线,再以更缓慢的速度扩展。一旦孩子能够参与,你就能逐渐扩展他理解及享受各种感觉刺激及计划行动的能力。慢慢尝试新的挑战,帮助只会单一步骤行动的孩子能够进展为两个步骤、甚至三个步骤的行动能力。妈妈连着几次把孩子放到爸爸背上骑马,之后再把孩子放在爸爸身旁,爸爸(蹲在地上玩骑马)可以问他:“骑马?”瞬间,或许孩子还被妈妈抱在手上时,就会拍拍爸爸的背部,表示他想要骑到马背上。接着妈妈把他放上去,孩子可能会动动腿,想让马开始走动;这时就有了带着许多精采参与的两个步骤行动,甚至开启了孩子的沟通能力。
    有许多创意的技巧可用来带孩子进入关系及扩展他们的世界。如果父母、其他照顾者及治疗师能够利用这些创意技巧,并纳为“DIR/地板模式”的一部分,且据此从孩子独特的神经系统找到线索,这样他们就能更成功地执行这些练习。设计适合的参与技巧、根据孩子的独特能力分析图来跟他玩、带他攀爬发展阶梯……,都应该是一部分的技巧或策略。技巧可以是自发性互动的一部分,或用来达到特定目标(譬如语言或动作技能)的结构性互动中的一部分。

“参与”所带来的乐趣
    通常用来跟婴儿玩的许多游戏,也都可以用来跟年龄较大的“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玩,帮助他们能够“参与”。许多孩子,不管他们的神经系统障碍状况如何,都喜欢玩有变化的“躲躲猫”游戏。如果做为家长的你,做出好笑的鬼脸或发出滑稽的声音时,孩子正注视着你,然后你拿张餐巾纸盖在脸上,孩子可能就只是走开了,不过他也可能会把餐巾纸移开,以便看到你的脸。许多孩子也喜欢以感觉为基础的游戏,譬如:玩坐飞机游戏或一起跳舞或一起跳跃。有时也可以在他跳床垫(或沙发)时,握着他的手,配合你发出的声音,有规律地摆动他,这些都有助于他能够开始参与。
    如果你每次靠近孩子,他就强烈躲避且掉头走开,这时你可以想:“没关系!走开,似乎能给孩子一种乐趣,所以我就从这里开始。”跟随他的带领,跟他一起成为没有目标的流浪者。假设孩子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带给他一些乐趣,那么看看你是否能加深且扩大这种乐趣,并使它成为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举个例子:某个小男孩在房间里无聊地闲晃,不过对某张毯子情有独钟。他在房内走动时,总是带着这张毯子;所以妈妈开始采取行动,把毯子放在头顶上,并且紧跟在他后面。他想要拉回毯子,而妈妈用力把它拖回来一些。他很快笑了起来,开始和妈妈玩起小小的拖拉游戏,接着他们一起躲在毯子下面,发出呵呵的笑声。
    参与孩子时,面临到的其中一个最大阻碍,是父母觉得孩子不想跟他们一起的感受——若是被孩子拒绝或惹孩子生气,常使得父母想要放弃。其实一个小小的抗议并不是真的生气,他们两方不应该感到困惑。如果孩子一向躲在自己的世界,有人想要哄他跳出这个私人天地时,小小的抗议是很正常的反应。不过我(葛林斯班医师)从来就没碰过任何一个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助之后,还会喜欢无生命的东西胜于人类的世界!同样地,即使是面对一个最严重的“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只要采取渐进、缓慢且带着温暖态度的接近方式,以及轻柔的碰触,他应该就能开始喜欢参与别人!
    不管是不是“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一旦学习到与别人互动的乐趣之后,并且感觉非常愉快且自然,他们就会开始寻求越来越多的机会。第一周或第一个月或许比较困难,不过越来就会越顺手。因此,你(指照顾者)如果因为被孩子“拒绝”而感到困窘,那么何妨先休息几分钟,整顿后再重新开始;然后在你坚持介入孩子以及他想做的事情之间时,试着表现得更滑稽及好玩。试着让自己成为孩子生命中的玩具!如果孩子一开始只把你视为一种无生命的物体,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用来拿到自己想要的果汁瓶或架上的玩具,这也没关系。这个简单的参与就是陷入热恋关系的第一步;之后会有更多的情感随之而至,你会慢慢体验到更强烈的欢笑及乐趣!


第七章  促进双向沟通及社会性问题解决

    克莱儿的父母处于失落的状态,他们心爱的小女儿显得被动且常陷入自我沉迷。她可以接受轻轻的搂抱,而且偶而会回以一些微笑;不过,当爸妈用较大的声量积极想要跟她说话,或想怂恿她伸乎来碰触他们的手掌时,克莱儿就只是关闭了自己,更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想要拉她进入真正的沟通,因而前来寻求咨询,希望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前语言沟通
    对于协助“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的任何一个人来说,“沟通”都绝对是最关键的部分。一旦孩子会注意到照顾者,冷静且可以调节自己,同时越来越投入在共享的世界当中,这时就是他可以学习有意义沟通的关键时刻了!虽然沟通常被视为是话语的交换(“我饿了”、“给我那个玩具”或“出去”),但它始于前语言层次,使用一些表情动作,就像孩子拿起自己想要的玩具,或发出声音以回应别人的声音。这个能力开始于生命最早的时期,首先是轻轻的点头动作、微笑以及呵呵声,最后则剧增到交换声音、表情动作、微笑及皱眉动作的丰富对话——所有这些都发生于出现任何有意义的话语之前。
    即使在两岁阶段开始会说话之际,这种姿势语言或相互的示意能力,也会比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更快速且更复杂,口语能力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赶得上;即使在孩子已经开始会说话之后,或甚至大人在说话之际,前语言或表情动作的能力也都同时继续不断发展。人们习惯使用脸部表情、声调、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与人沟通。
    其实,大部分的人对于前语言层次信息的信任程度会高于语言层次信息。如果有个陌生人很客气地跟你说:“我需要一点帮助来了解这张地图,请你过来这里?”不过他的脸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整个氛围都透露着危险,这时你可能会快速走开。你可能会疏忽这个情况的语言部分,并且专注在肢体动作的部分。我们在评估政治人物候选人时,常会留意他们说话的声调、态度以及谈吐的内容;因此表情动作是生命早期所使用的一种基本沟通工具,并且终身都会继续使用。
    孩子所需要的口语技能就建基于此一前语言层次。为了能够赋予话语有特定意义、为了让孩子学会说话且顺利使用语言,首先他们需要精熟使用表情动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即使孩子已经会说话,还是需要有人协助前语言层次的部分(“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更是特别需要协助)。精熟前语言层次,不只对于建立沟通能力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发展社会及情绪能力的关键。孩子若是不能解读及回应社会性信号(譬如:脸部表情、表情动作、肢体动作等),他就难以知道该做些什么或什么时候该做。早在孩子还没学会说话之前,照顾者就会藉着眼神、声音、声调或手势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哪些事情具有危险性或安全无疑。所以,孩子想要将手指放进插座时,他会强烈感觉到这是一个不被许可的禁忌,因为他从妈妈声音当中的警告口气、脸上的紧张表情、远离插座的指示动作、急速被抱起并带离危险处等信号,体会到“不可以”这个词语的意义。
    同样地,透过表情和声调也可以传递温暖及爱的感觉。孩子给妈妈一个开心的笑容、做出撒娇表情、伸出手臂要抱抱,妈妈也回以一个开心的笑容、伸出手,并且用温和的声音说“我爱你”。虽然孩子还不能理解“爱”这个字,但是透过妈妈的姿势表情和温暖的声调就能将爱意传回给孩子。因此,孩子无论是学习受约束的范围或了解爱的意思,全都是透过前语言系统来学习。此外,有关社交和情绪能力,以及解读游戏场中其他孩子社会性示意等能力的学习,开始时也都是透过表情动作的沟通。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06
接下来,孩子又是如何学习了解各种词语的意思?上面提到的例子,孩子把手伸向妈妈、被抱起来、紧紧拥抱、亲吻、得到慰藉;统整所有这些持续进行的互动内容,让孩子学习到“爱”这个字的意义(通常是在十八个月到两岁半这个阶段)。若是没有这些动作的交流,孩子就无法理解“爱”这个字的意义。他可能被告知并记住这个字的定义,不过却感受不到它的意义,因此也无法领略到它真正的涵义!
    同样地,孩子要学习“苹果”这个辞汇,等他吃过苹果并且把玩过后,就能大致认识了“苹果”。“苹果”对他开始有了意义,它不再只是字典上所描述的:“一个红色且圆形的东西”。因此,一个词汇是否能成为孩子已经知道的标签,主要建基于他还没学会说话之前,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互动经验。孩子在表情动作层次的沟通能力若已经迟缓,可以在日后透过结合语言层次和表情动作层次的多重互动方式学习,并在精熟这些词语之后再善加利用。

认知技能的根基
    认知和智力也都建基于表情动作的沟通。就如同我们之前指出,婴儿了解自己可以经由微笑、发出声音、做出小小的动作而获得妈妈的笑容时,他就学到了因果关系的基本原则。孩子若缺少双向沟通的经验,就只好自己尝试与自然界接触,以非常有限的方式学习因果关系,不过这绝对无法像上述以社交或情绪方式学习那么早发生或这么完整。
    认知技能——包括数学及科学范围——也都是这种前语言沟通基本能力的延伸。举一个例子:数量的概念就是从早期开始,透过要给多少饼干、玩具等等东西的协商经验中学习到的。专注力及问题解决的顺序,也都是早在会使用字汇之前就已学会。智力及学业技能的学习基础,需要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就有不需语言(一开始时)的双向沟通经验。如果因为发展问题而阻碍了孩子的这种沟通经验,照顾者和治疗师必须要尽快帮他建立,因为若是这个层次的能力太弱,孩子的发展势必落后更多,而他也会停滞在自我刺激或重复性的行为。

沟通能力迟缓
    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由于动作计划及顺序排列、听觉及视觉-空间信息处理、感觉刺激输入的调节等等能力出现生理的障碍,以致于无法参与相互的沟通。因此,口头语言以及之后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基础都暂时受到干扰,必须等到孩子的沟通能力得到协助且有进展,才能再度建立这些基础。临床工作者为了找出该从哪里开始(而不论孩子或甚至大人的年龄为何),首先必须观察他是否成为共享世界中的一部分,或一向处于孤独状态,以确定他参与别人的能力到底如何。接着他们会再问:孩子是否会做出各种脸部表情及手势。即使他还不会说话,是否会用什么其他方法让照顾者知道他想要什么东西?若是不会使用字汇,他是否会交换一些表情动作以进行探索及协商?他会使用字汇吗?
    如果孩子(或大人)不是一个会使用表情动作的双向沟通者,与他工作时,必须强调这个重点。缺少了双向沟通,其他能力的进展都会变得困难。虽然治疗师还是可以同时处理其他的语言技能,或甚至某些学业技能,但是忽略了这个基本层次,将会减缓进展的速度,而他们所建立的结构基础也会显得薄弱。
    一般来说,没有发展问题的孩子,双向沟通能力大都始于半岁到一岁之间,并且在两岁时有更显着的发展。评估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的基本沟通及语言技能,通常都只能达到比一岁更小的层次;这个状况常是因为前语言系统未能建立完善之故。这些孩子当中,有些人可能会一些个别的单字或会辨识字母、形状或整页的字汇,不过却缺乏适当的基础能力。
    举一个例子:前来接受治疗的某个小男孩,只会说一些简短的“破碎单字”;他会说“车子外面”,然后跳到“蓝色车子”,再说出“橙色衬衫”。父母亲及照顾者都无法了解他的意思。他的沟通断断续续;他会出现自我沉迷,然后忽然蹦出一句话,接着又再度陷入自己的世界中。依据基本原则,我们诱导他跟别人互动,并尽可能帮助他能以连续的方式做出表情动作及口语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治疗的最后,这个男孩生平第一次开始能言之有物,甚至可以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虽然这个小男孩的进展非常快速,不过大部分的孩子却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照顾者和治疗师能够协助孩子获得双向沟通能力的基础,大多数孩子都能更有意义地运用他们的语言技能。连续不断的沟通,对于发展现实感及调节行为和情绪,也是不可或缺的重点。如果孩子在自我沉迷世界及共享世界之间来回交替,那么他只能得到片段的现实范例,而不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图像。孩子若是能注意到这个世界,并且持续与它互动,那么他也就能从环境当中得到回馈。孩子学会解读妈妈严厉的表情或爸爸的姿势表情,因此他会分辨,在父母开始有一点动怒时,他最好不要再乱来了!这样的能力能够激荡出许多小小的情绪和社会性示意,此外“解读”照顾者的反应,也使得他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情绪及心情。举一个例子:孩子坚持要马上得到某个玩具时,妈妈轻柔的安抚声音能帮助他冷静下来。孩子不需要发脾气,而能够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用一些表情动作来指出想要的玩具;他可以举起一根手指头做出指示,然后马上获得自己想要的玩具。
    透过一连串双向的相对示意,问题解决就取代了可能发生的“灾难”。未来的日子里,也可使用相同的技能帮助处于社会团体中的孩子,协助他处理在学校遇到的非语言及语言沟通问题。双向沟通能帮助孩子,在建立自己的感受及他人感受之间的联结,以及自己所说的话与别人说的话之间的联结时,能够以理性的方式思考。(当然,我们还是偶而需要做做白日梦及有一些幻想,或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协调。不过对于一位具语言能力或有抽象思考能力的人来说,这可以是一种计划好的决定,而不只是一种想要甩掉世界的反射思考。)

促进沟通
    接下来,我们可以订出DIR模式中,建立双向沟通及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原则。一开始,还是跟其他章节一样,我们强调跟随孩子的带领,调准并配合他的兴趣、情绪及目的。因为这样的沟通都是有计划的,所以必须先能了解孩子,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孩子能够采取主导。有一个清楚的目标,是迈入有意义沟通的第一个步骤。
    照顾者和治疗师为了能跟孩子进行双向沟通,绝对不是要他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活动,反而是必须将这个东西或活动结合到互动当中。举个例子:孩子不停地开关房门,治疗师可以放个门挡,让孩子无法再推动房门。接着他可以问孩子:“要我帮忙吗?”并做出一个姿势表示他要跟孩子一起推门。幸运的话,孩子会点点头,或者拉起治疗师的手放在门上,或做出某些动作表示同意;不管发生哪一种状况,治疗师能够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就已经开始能跟他进行沟通了。接着我们可以用点力气,甩掉门挡,孩子就可以再推动房门了。然后再放好门挡,希望不会让孩子看到。(为了配合孩子的兴趣,耍一点诈也没关系!)
    或者,孩子绕着房间不断跳跃着, 照顾者可以伸出手,看看他是否会牵起来,然后两个人就可以一起跳舞——这时就形成双人舞蹈了。照顾者期待孩子能自动拉他的手,换句话说,他只是简单对孩子伸出手(而不是真的抓住他的手);因此孩子必须做出额外的步骤以表示自己的意图,展现出他的动作正是依据照顾者所做的事情,因为照顾者也是以孩子做过的事情做为依据;这就是所谓“开启及结束沟通”。孩子藉由自己的目标及意图以及自己想做的事,来开启沟通循环。父母或照顾者协助他达成目标以奠下基础。孩子利用照顾者对他的协助或做出想要帮助他的表情动作,而依序结束了沟通循环。接着照顾者再尝试进到另一个沟通循环,鼓励孩子做出更多的交流。
    再举另一个例子:某个孩子一直以一种自我沉迷、自我刺激的方式玩弄着自己的手指头。这样的举动让我们有了进入他内心世界的管道。我把小指头放到他的手掌中,让他玩我的手指头。接着我抽回手指头,他并没有伸手来抓,因此我轻轻碰触他的小指头。他把手挪到我的手掌中,我让他玩一下我的手,然后抽出来一点,再碰一碰他的手指,接着他又抓住了我的手。
    透过这个看似固着的活动,我们有了一点点的沟通,也建立了基础。这个男孩喜欢有一点点力道,但又不是太用力的触碰,所以我碰碰他的脚,他就把脚移近了一点,并且试着把我的脚抓到他两只脚中间……。透过这样的游戏,我们把他带人了共享的互动,最后甚至达到了二十个沟通循环;他显得开心且参与在这种社会性的问题解决当中。
    戏谑式干扰,是促发双向沟通的另一种方法。照顾者可以制造出一些障碍(譬如装扮成警察),挡住孩子玩具车的路,逼得孩子只能动手把“警察”击倒,或只好让玩具车绕着警察四周转。采取戏谑式干扰的方法,必须不要激怒孩子,你要慢慢来,让他可以做出制止你的动作,这样他才能出现掌握自己表情动作的感觉——他能够有目的地做出动作,就代表自己是“老大”!这时他就能喜欢自己,而你也能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07
对于喜欢在房间内随意逛来逛去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移动的围栏”游戏方式:我先跟着他乱逛,然后用手臂框住他,但不直接碰到他;他为了逃出这道“围栏”,继续能在房内晃逛,就只好拉起我的手,口中喊着“走开”,或以动作表示这个意思。一旦他做出这些动作,我就会明显配合他的意愿。
    想要让孩子能够进行双向沟通,方法其实不胜枚举——譬如:简单的躲猫猫、捉迷藏、有节奏的协调活动等等。一开始,照顾者可以先把饼干或孩子喜欢的玩具藏在手掌里,孩子只要打开你的手就可找到。接着你再把某个玩具或点心放在某只手中,同时合上两只手,这时孩子就必须找出哪只手藏有东西,此时你们之间就有了两个沟通循环。等到第三回合,你把手藏在背后,这时孩子就必须走到你背后,找到你的手后才能找东西,因此现在就有了四到五个沟通循环了!接着,你可以把饼干藏在某个玩偶身上,并放到房间的另一头,这时孩子就必须搜寻整个房间,你可以给他一些线索,指出是这里或那里。这时你们之间已经可以进行多达十个沟通循环!
    游戏当中,你可以开始增加一些字汇,如果孩子想要饼干,他就必须说出“饼干!”刚开始时,你可以提示他一个字,不过接下来就要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他,“饼干或果汁?”起先,孩子做某件事时,你只要重复对孩子说同一个句子(譬如:“吃饼干”),这样他就能渐渐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接下来你开始给他一些选择,记住一定要先给他喜欢的选项,再给他不合意的选项;因此孩子若只是重复你说的最后一个字汇,就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主要的目标是在引发孩子强烈的动机,而这需要回归到“跟随孩子原本兴趣”这项基本原则。父母及照顾者不应该坚持自己启动的游戏:不管孩子在做什么,都应该把它视为是下一个沟通循环的基础,然后绕着这个活动制造新的挑战。能够持续不断进行双向的沟通——就是主要的目标,从两或三个循环进展到五、十、二十个循环,最后进步到根本不必计算多少个循环,因为孩子已经可以跟你一起进行无止尽的双向互动了!

感觉系统的差异以及沟通
    本章一开始提到的案例,这个孩子的反应不足、登录声音信息及感觉刺激的能力并不好,而且因为他的低肌肉张力问题,因此很少能采取主导,以致于无法能够用手指指示、用眼睛看或转动。这类的孩子也都无法参与别人;他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沉迷,常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他无法登录太多别人的声音或他人脸上的表情。父母或照顾者常常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及能量,只是为了要让孩子能够注视他们所在的位置。不过,虽然这类孩子需要接受挑战及激励,但同时他也可能对声音刺激过度反应!要跟这类孩子工作,必须先能掌握适当的声调和频率,藉由音量来调整适当的力道以及适合的期望。透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活力及期待,对这些孩子而言非常重要,不过照顾者或治疗师的声音并不需要大声!太大的声音并不一定能传递出正确的期待内容:一个近乎低语的声音也可能带有如同大声喊叫的力道。父母或照顾者的个性若是属于低调、随和,必须为孩子而改变自己一向习惯的特性。他们必须展现充分的活力,跟孩子搏感情,并诱使他能采取主导。
    跟一向容易陷入自我沉迷的孩子工作,很难能够持续与他进行双向的互动。一开始,照顾者或许能跟他有很好的互动——你滚个球给他,孩子伸手去接——不过你很快就会抓不住他,而无法继续进行下一个步骤。孩子不再把球丢回给你,反而开始盯着窗外看。这时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快速变得更有活力,增加声音和动作当中的表情,下更大的赌注;千万不要冒险失掉孩子,即使只是短短的几秒钟!请保持敏锐,只要发现孩子的眼神或表情转开,赶快想办法拉回来。如果孩子开始盯着窗户,你可以走到他面前,挡住他的视线。“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是无孔不入的!”——这就是与容易陷入沉迷的孩子工作时,必须采用的游戏名称。
    相形之下,只是轻轻触碰一下,有些孩子就很容易过度负荷,且变得过度刺激。这些孩子非常容易焦躁不安或发脾气,或容易因环境中的一事一物而分心。面对这样的孩子,治疗的目标就在于协助孩子能够适当调节且保持冷静,而不是过度刺激他们;必须在抚慰当中带有强迫且引发出孩子的兴趣。
    最具有挑战性的,莫过于那些非常容易被自己的动作举止分散注意力而无法注意到别人的孩子;通常他们非常活泼且有躲避倾向,常会以一种看似自我刺激且固着的方式挥舞着手臂或腿。只要照顾者或治疗师靠近他,他就会跳到房间的另一头,以逃避任何被控制的机会。要帮助孩子减少受到自己动作的干扰,一个有效的技巧是将他的动作引导到共同的动作。举一个例子:孩子奔跑及跳跃时,照顾者可以试着用自己的手抓住他的手,这样你们两个就可以开始一起做动作,而你也能配合他的活动程度跟他做规律的互动;然后再逐渐调节放慢速度,转换到较慢的动作模式和节奏。有时这样的技巧也能协助孩子稳定下来,跟你进到一个有节奏的模式,这时他就可以做出表情动作及沟通,当然也有可能只是使用一两个字汇就够了!使用这样的方式,即使是面对一个有严重动作计划问题以及容易受到动作活动干扰的孩子,也都能透过协助得以重整及调节自己;接着他们就能参与并进入双向沟通。
    怀特(Rosemary White)是一位相当优秀的职能治疗师,她曾建议应该针对孩子的自我刺激动作赋予更多的目标及意义。举一个例子:孩子挥动着手臂时,就发出“嗖嗖”的声音,或者在他跳跃时发出低沉的轰轰声;看看他是否会察觉到而稍微注视一下或做出其他动作。米勒(Arnold Miller)是第一个利用“升高台子”技巧的治疗师;他将有严重自我调节问题的孩子放到一个很大的平衡木或床或一张很低的桌面上。这个举动有助于他们能在空间当中定位自己,并且稍稍集中注意力;他们能致力于自身位置的掌控及地心引力,有助于整理自己的神经系统,因此能更容易进入与他人的互动。孩子的身体升高时(请注意地面是否柔软,避免孩子跌倒受伤),照顾者或治疗师可以跟他玩各种游戏,你可以跟他一起在台子上。如果他想要下来,你可以就这个目标跟他商量。有些孩子被放在摆动的秋千或有一点高度的弹床上跳跃时,会有不错的表现。

帮助孩子采取主导
    鼓励孩子产生双向沟通及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原则,就是激励孩子对照顾者或治疗师做出一些事情——也就是采取主导,而不是由你对孩子做出某些事情。你可以问问自己:“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他愿意对我做出一些事情?”某个小男孩在我的治疗室内,脸朝下趴在地板上,不理会任何人。他那富有创意的妈妈就趴到他身上,说:“喔,你想睡觉了?好吧,我要躺到你身上。”这种扎实的压迫感让孩子感到安心,不过才一会儿他就要妈妈离开。他不只挥着手臂要妈妈离开,嘴巴也同时说出:“走开!”这个孩子只有偶而才肯说出一句话,妈妈积极以此为基础,让他能采取主导,主动对妈妈做出动作。
    患有严重“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大部分孩子都缺乏主导的能力。其实,有这类障碍的孩子,最早出现的征候之一就是避免在社会互动中采取主导,而宁愿当一个回应的角色。通常他们会模仿说一些话或指认书中的图片,因此早期的认知及语言能力发展都还算正常;不过他们都只是等待着,不愿主动接触外界。还好,鼓励主动的做法永不嫌迟,且可以彻底改变整个世界。
  父母或治疗师应该诱导孩子采取主导。给他一些东酉让他愿意伸手来拿,并给他一个坚持的理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非常注意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即使你认为他看起来没有在做任何事!如果你能看待他的作为有特定目的,那么就能以一些简单的方式鼓励他发挥潜在的主导能力,孩子也会觉得你愿意花心力在他想做的事,而不只是一直想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你认为有兴趣的事物。当然,你会希望制造出一个带有强制的环境,好让孩子这么想:“嗨,这就是我想做的事!”不过请先让他采取第一个步骤,然后再尽一切可能鼓励并支持他的主导能力。等到孩子能够以一种持续进行的方式与人沟通,那么他就远离了与“自闭症相关障碍”有关的一般症状。他们开始学习以一种新的方式与周遭环境互动,且更能调节自己,而退缩、固着或自我刺激的行为也常相对减少。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17 07: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