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7|回复: 1

杨宗仁教授PCI第一阶段讲座笔记 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9 19: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4 视觉迟钝
开关电灯,直视灯光。
   
我们要找他迟钝的感官来做训练,他喜欢的活动才能做。

   
先形成规律性,例如摇摇停,摇摇停。然后中断他,引发他的社会性互动。最开始的社会性互动是眼神注视。我们的孩子很少看他人的脸,就算看也是看嘴巴而不是看眼睛。眼神注视的训练是很难的,要长期做。第一要做大量的泛化,第二个要做等待,等他的眼神。没有口语的孩子很容易眼神训练,有了口语以后眼神很快就下降。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他理解,让他顿悟,怎么让他理解,等待他。最好不要提醒他。

   
视频例子:一个孩子很喜欢听音乐,妈妈就唱歌给他听,唱一段就停下来,等他看妈妈的时候再继续唱。

   
应用行为分析里面最高级的强化物是社会性的内在的增强。最重要是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如果不正确的给强化,孩子就会退化到食物强化。

   
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拿孩子太喜欢的东西来训练,因为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受不了,发脾气。要拿稍微有一些喜欢,但是又不至于让孩子难以等待的食物或者歌曲或者活动。由此可见训练孩子的细节最关键,细节建立在长期的观察和经验之上。


2-5 泛化的重要性

   
孩子要做泛化的训练,因为我们孩子很难自然的泛化。对父母可以互动,再训练对老师可以互动,再训练到对小朋友互动。父母和老师可以等待,可是小朋友不会等待。孩子虽然能够跟成年人在一对一训练中做一些交流,泛化没做到家的时候到幼儿园就跟不上。第一是反应过慢,在反应慢的训练中,运动很重要。我们很多孩子运动能力不行,导致动作笨拙,反应慢。就很难跟NT的孩子交互。第二,教会ZB孩子一个游戏以后,要不断做出变化。因为实际的交流是动态的,如果变化的泛化做不够,ZB孩子跟普通孩子互动时候就难以适应随时调整变化的规则。第三,游戏不够有趣。孩子的笑容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最难能可贵的。因此,训练过程中要够快,够有弹性又够有趣。同时,密集度要够。一直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到人的身上。


2-6 等待的重要性

   
找到适合孩子的规律性感官活动。例如吹泡泡,孩子喜欢,先给孩子吹几次,建立起规律,再打破规律,中断之,引发孩子的交流。

   
做这些活动时,细节在于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和反应,有的孩子喜欢放弃,宁愿放弃也不交流。那么就要缓慢,等孩子尝到甜头,喜欢上这个活动以后再做中断和等待。

     
举一个影片为例,是对前庭觉和本体觉的活动。坐飞机,妈妈一开始就告诉孩子:“跟妈妈说开始我们就飞”。这样不好,应该尽量不给孩子提示。先多做几次,再停下来等孩子的回馈。

   
这样的训练中,一开始要面对面,要让孩子很容易看到你,例如居高临下的位置。做任何活动都要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增加难度。继续播放影片,其中一个细节,在一边做感官动作一边解释的时候,老师说:“滚滚滚停”,这里需要注意,可以说滚,但是不要说停。这样会照成孩子混淆。孩子的注意力放在滚的动作,而不是停的动作,一次教两个概念会照成孩子混淆。

   
等待是最重要的训练技巧之一,老师和家长都容易太急,教的东西一开始就太复杂。多等待,少做提示,给孩子动脑筋的机会。等孩子很稳定以后,再一点一点的加入变化,从左边到右边,做一次停一次,做两次停一次,做到一半就停,给了眼神以后也不开始,等他说口语再开始,等等。

   
在一个游戏结束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他正在复习刚才的动作,主动性的模仿,那么可以等一下,让他复习。游戏过程中尽量的要求孩子帮忙,给他事情做,不要让他闲着。

   
孩子如果不能适应游戏的结束,可以提前预告,让他有所准备。然后再慢慢尝试突然性的结束,让孩子去适应及时性的结束。

   
如果孩子变得越来越兴奋,快要控制不住的时候,要缓缓停一下。伸懒腰,听音乐,过几分钟再继续。因为我们也需要孩子学会调控,要动静,快慢相结合才能学会调控。


2-7 总结

   
规律性感官社会性活动是打下一个互动的基础,先给他一个高度结构化的东西 ,他具有高度的动机,再打断,引发他的互动。但是稳定和熟悉以后,要做变化,要挑战孩子,让他动脑筋。

   
游戏过程中,要减少提示。提示从低级到高级分很多层次,第一是自然提示,例如把玩具拿出来,他是不是就马上过来玩;第二是等待,如果他看到玩具还没有反应,就等待;第三是他人示范,等待无效,就由大人开始示范,示范结束以后回过头来看看他;第四是视觉提示,给他看图片;第五是声音提示,恩,奥,哇,等纯声音。第六是间接提示,例如我们要做什么;最后是直接提示,直接说吃饼干。第七是动作协助,手把手帮他拿到东西。最后是口语和动作结合起来协助。

以上的提示程度由轻到重,尽量减少提示,尽量用不那么明显的提示,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尽量用间接提示的方式,而不要用主动提示的方式,孩子才有更多机会去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

   
做简单的轮流活动,只要需要参与都有好处。每一个活动都要做大量的泛化,做人,事,地点,物品的泛化。此外,眼神注视的训练不仅仅是通过感官活动的中断。要泛化到一切生活场景中,上车不给他开车门,出门不给他袜子和鞋子。


第三部分  分享式注意力的训练
   
分享式注意力和社会性趋向结合在一起,就是社会性注意力。这两方面是ZB孩子的核心缺陷,同时也是训练中的基础和核心。


分享式注意力的定义
   
做自闭症研究和做自闭症教学是不一样,研究定义比较严格,教学的定义比较宽泛。从狭义来说,分享式注意力是一种三角关系的互动,例如,冬天太阳出现了,小朋友就会告诉妈妈有太阳,然后妈妈也会注意到。
分享式注意力的第一要件是主动性,用眼神和手指来指示,展示给他人看,与人进行分享。回应也是同样,跟随他人的指示。用影片展示普通孩子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很自然的在老师和玩具之间进行眼神切换,还会看摄像者。一般孩子的分享式注意力非常频繁。

   
我们在做干预的时候,最好是在自然的情境里去做分享。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训练。影片展示,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做手指指示要购物品的训练,这种训练是无时不刻的。洗澡的时候指一指肥皂,指一指屁股,或者吃饭的时候指一指菜。训练并不只是在教室里进行。日常生活的训练要提升孩子的能力,还要让孩子能够使用这些能力。

   
穿鞋子,一起走路,都可以插入等待,指认等日常训练。坐公交车,过生日,还有逛街购物都可以成为训练主题,而不仅仅是室内的结构化游戏。最好的是日常训练占到50%以上。

   
一般孩子在9个月左右出现眼神交互,即三个方面的互动,当然在这之前要先发展眼神注视。挠痒痒,举高高,都是双人互动。这部分要首先做好,然后再进入到三角的互动。10个月左右会有眼光跟随,12个月左右会拿东西给你看,13个月左右会用指认来展示。


四大类分享式注意力
   

第一是通过注视对方来分享注意力;
第二是意图分享;
第三情绪分享,展现各种情绪,快乐,伤心,正向或者负向的情绪都会有分享。例如,摔倒了会主动找妈妈安慰;这是因为之前妈妈在孩子摔倒的时候会去安慰,孩子学会了去寻找妈妈来做安慰。
第四,对于他人的情绪变化做出反应,别人笑,他也会高兴,别人难过,他也会难过。


分享式注意力训练的高级目标,

      
第一,经常开始分享式沟通,可以有来有往的进行持续的分享。类似地板时光里面50-60个沟通循环。
     
第二,可以修补沟通的中断。例如游戏停止了,孩子会一直叫妈妈,直到游戏重新开始。

      
分享式注意力的训练很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要做示范,但是家长往往很少做示范。

   
展示一个喝咖啡的影片,爸爸,妈妈,ZB哥哥,还有强大的妹妹。通过影片解释意图分享,情绪分享,修补沟通的中断。在影片里,妹妹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者,不断的回应哥哥的分享,例如“好香啊”,“我也要搅咖啡”。还不断使用各种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修补沟通的中断。而爸爸妈妈在整个过程中很少示范分享,也没有回应哥哥做出的分享,例如哥哥说噶啡好香啊,爸爸没有回应,反而指出哥哥的发音错误,这就很扫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回应他说:“是啊,咖啡好香啊”,重点突出咖啡的音,孩子就可以自然学会正确发音了。反而是妹妹一直在旁边积极的回应哥哥的分享。

此外,妈妈在整个过程中问了太多认知性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 看爸爸拿了什么。实际上孩子并不喜欢认知性的问题,自闭症孩子大多在认知方面是没问题的,你反复问他苹果,白菜,桔子,意义不大。想要教他认知,可以通过分享的方式。例如:哇,咖啡的颜色真漂亮啊。我喜欢咖啡色。-- 情绪分享   我也想搅咖啡,这看起来真有趣。---- 对意图分享的回应。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更好的分享示范,同时能够回应孩子的分享,孩子才能更好的发展分享式注意力。


四,团体游戏

这个部分与一对一互动不一样,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里程碑,也需要比较高级的能力。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介入也需要广泛,
目标的广泛 --- 分享式注意力,社会趋向,口语……
时间广泛— 大量的长期的介入
人的广泛-- 让更多的人来参与介入
活动的广泛— 游戏要多样化
地点的广泛 --- 在不同环境下做泛化
物品的广泛 --- 道具的多样化


介绍团体游戏,警察抓小偷,剧本

1,报案者打电话给警察报案,家里有小偷
2,警察就会到家里抓小偷,
3,小偷躲在桌子下面,警察把小偷抓走

如果孩子能力好,那么就不要写剧本,跟孩子讨论,商量剧情,这会比写剧本好。如果孩子还不能协商,不能讨论,那才需要写剧本。

因此要再次强调,法无定法,适用则佳。

影片展示老师带小团体玩警察抓小偷,先介绍剧本,然后让孩子练习剧本里的台词,最后各种角色都能练习到。

给孩子的剧本是所谓的鹰架,孩子不一定要按照剧本来,可以有变化,有创意的变化更为重要。
影片里的孩子出现了很多自发性的台词,同时出现了很多自发的交流。游戏是一个可以密集使用语言和互动的场合,游戏可以提升孩子很多的能力:社会互动,想象力的发挥,协商,情绪调控,变化的剧情打破刻板,同时还使用视觉听觉触觉。

关于游戏的剧本

剧本和生活有相关性,源自于生活经验。剧本的重点是将生活经验变成一种心理架构。
举例子说明,一个小学五年级的ZB孩子不知道买单,说明孩子平时完全没有在观察。家长应该经常使用旁白,去饭店,坐下,点菜,上菜,买单。而且要反复进行,孩子才能获得经验,才有剧本可以演。在某种程度上,很多日常生活都是剧本。

要透过种种方式,生活故事书,生活照片书,旁白,扮演。这样就能把日常生活的经验变成孩子的心理架构。这样一来,在游戏过程就不再需要写剧本,写剧本是因为我们孩子没有心理架构,不能发展剧情。

在协助孩子时候,可以提供固定的时间,空间和玩伴,然后寻找跟生活有关的制度。然后在一旁观察和指导孩子的游戏,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指导,尽量的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发表于 2015-10-28 23: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4 18: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